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论书
本书标签: 轻小说 

论《红楼梦》上

论书

  只要提及红楼梦这一本书,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一提及要阅读它,却令人 望却止步、滞留不前。即使是拾起了这本书,能够专心地、逐页地融入其真正涵意的 ,恐怕是微乎其微吧!令人纳闷的是,如此一本令中国传统文学能够吸引外国学者的 注目,引爆一场「红学」旋风的经典名著,为什么让大都分久仰其名的读者放弃一览 此书的大好机会呢?大抵可以归纳出几个原因:

  在现今的工商社会,人人争取每分每秒,很少人有闲情雅致去浏览这本厚达数百、千 页的文学小说。所以他们宁愿花时间去阅读财经杂志、工商报纸、等能够在这个社会 搏取优裕物质生活的书籍。

  虽然人们总推说时间不够,但真正有闲暇的人也不少。而有不少人在登入门阙之后,却因为此书中的人物繁杂,景物穿插而一头雾水,因而中途放弃。即使有人愿意付出 极大的毅力与耐心去看完这本书,到头来可能也会有不少疑惑之处。

  有心要去看这本书,却被冲入升学管道的潮流里,缺乏跃跃一试的勇气。到最后只有 「望书兴叹」罢了!试问您是属于那一种呢?

  在高中国文课文中曾提到红楼梦这一本书有五大特徵,除此之外此书还有几个欣赏角 度可以深入探索,值得注意!

  题意深远意境高超:由于作者的身家背景以及历生遭遇,于是他对人生有深入的体验 ,款款叙述他的精辟剖析以及独特的见解。而作者也将本书以悲剧收场,破除一般的 大团圆结局。

  内容丰富天空广阔:本书取材范围之广,描写人物之多,实在是包罗万象,无人能出 其右。

  人物描写个个成功:这一项是红楼梦的成就之一。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实在是优美成熟,彷佛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跃然纸上,对于人物塑造的成功,更是不在话下。

  语言功能发挥极至:作者同时运用对话内容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藉着语言将感情描写、尖酸刻薄、口蜜腹剑、试探虚实、收揽人心、表现得栩栩如生。所以看完此书,就等于尝遍人生百态。因此这一本书可以说是社会真实的缩影版。

  红楼梦之主题─好了歌

  红楼梦这本书是千古以来著名的文学钜作,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多位,而更难能可贵 的是作者能一一地剖析书中人物的个性。经由他的笔下使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物栩栩如 生。

  曹雪芹的一生穷困潦倒,他凭着小时候的记忆来描写宁、荣国府的繁盛和富有。 为了元妃的省亲,宁、荣两府不惜投注了大量的金钱来建造占地达十三公顷、富丽堂 皇的大观园。其中有小桥、流水还有亭林,宛如一片仙境。元妃省亲的这段期间正是 贾府最兴盛的时候。但是「花虽美,仍有凋谢的时候。」后来元妃死了,家道便开始 中落。贾府的盛衰也给曹雪芹丰富的内涵。

  我觉得如果要从这本钜作中抽取它的精髓,那么原作中一首「好了歌」便可说明得十 分透彻明白了。这首「好了歌」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疑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这首诗明白地表现了「浮生若梦」的意境。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品味,不难发现其中有 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出世思想。 古人说:「吴宫花草成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读来岂不是有人事全非之慨呢?一 生宦海浮沈,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人生于世很难可以摆脱掉红尘俗事的牵挂,像徐 志摩一样「挥一挥衣袖,不带来一片云彩。」俗事中还是免不了功名、利禄及家庭的 羁绊。试问,古今又有多少人能彻底断绝杂念的呢?

  红楼梦这本书可以由这首「好了歌」看出究竟。其实在作者写下这首歌之后,就等于 为以后的故事发展提出大纲了。而为什么叫「好了歌」呢?这种说法岂不是将人生看 得很淡泊?看得淡泊便不屑与人争;看得空了,那么心灵也已经远离红尘的喧嚣扰嚷 ,而净化于天地了。作者悲观的心态影射到男主角贾宝玉身上,因此到最后宝玉领悟 到「繁华过后一场空」的心境而遁入空门了。

  结语:

  总之,红楼梦一书不但是中国近代的缩影,也是一部研究中国伦理、亲情的好小说。

  由世界各地兴起的红学热,我们不但不可以再用以前人们眼中言情小说的立场去看他 ,而且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把如此好的中国小说广泛介绍出来,为明日写出中国人的好小说贡献一己之心力。

上一章 论西游记下 论书最新章节 下一章 论红楼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