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晴的来访像一阵突如其来的暖风,吹散了许茵周遭部分凝滞的冰冷空气。她那毫不掩饰的直率和善意,让许茵久违地感受到一丝人际交往中的轻松。
之后几天,苏念晴又来找过许茵两次。一次是带来她认为“特别适合茵茵”的精致点心,一次是硬拉着许茵去花园散步,美其名曰“晒晒太阳去去霉气”。
她似乎真的把许茵当成了需要关照的朋友,聊天内容天马行空,从国外趣闻到时尚八卦,绝口不提令人压抑的宋家或苏晚晴,只是偶尔会看似无意地透露一点关于宋轩逸的零星信息——诸如“宋大哥大学时其实是个闷葫芦”、“他好像特别讨厌人多的地方”。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像拼图一样,让许茵心中那个冰冷模糊的丈夫形象,隐约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细节。
许茵依旧谨慎,但无法拒绝这份温暖的靠近。她在苏念晴的笑容里,暂时放下了紧绷的神经,甚至会偶尔露出真心的、浅浅的笑意。这在之前的宋家,是不可想象的。
柳玉茹对苏念晴的来访并未阻拦,反而有一次“偶遇”时,笑着对苏念晴说:“念晴有空多来陪陪许茵也好,她一个人总是闷着。”态度和蔼得令人意外。仿佛她很乐见许茵与苏家的人有所接触,只要这个苏家人是“懂事”的苏念晴,而非“惹事”的苏晚晴。
然而,这短暂的暖阳并未能真正驱散笼罩在许茵生活中的迷雾。
宋轩逸依旧不见踪影。偶尔深夜,许茵会听到楼下传来车声,或是书房门开关的轻微响动,提示着这个房子的男主人曾短暂归来,又迅速离去。他们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存在于截然不同的世界。
许茵不再试图去揣测他的想法,那只会让她更疲惫。她将更多时间投入画画,画技甚至比以前更加娴熟,只是画中的色彩总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灰调,如同她此刻的心境。
苏念晴带来的轻松是真实的,但许茵心底深处始终存有一丝疑虑:这份善意,真的如此纯粹吗?在苏晚晴明显敌视她的情况下,苏念晴如此旗帜鲜明地“站她这边”,是否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丝疑虑,像投入暖阳中的一小片阴影,并不显眼,却真实存在。
苏念晴似乎察觉到了许茵那份小心翼翼的保留。她并不急于推进,反而像真正的朋友那样,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和热情。她带来的点心总是许茵偏爱的清淡口味,聊的话题也多是许茵感兴趣的绘画、文学。她甚至带来几本国外最新的画册,两人可以头碰头地研究一下午,偶尔交流几句,气氛安宁而融洽。
这种不带压力的陪伴,慢慢消融着许茵的冰壳。她开始期待苏念晴的来访,那成了她灰色生活中一抹鲜亮的色彩。
一天,苏念晴看着许茵画架上那幅色调沉郁的庭院雪景,忽然说:“茵茵,你的技巧很好,但为什么总画这些……安静得有点寂寞的东西?”
许茵握着画笔的手一顿,轻声说:“安静不好吗?”
“安静很好,但生命不应该只有安静。”苏念晴歪着头,眼神明亮,“你看过莫奈的《睡莲》吗?也是安静的池塘,但光影变幻,色彩绚烂至极,那是一种蓬勃的、内在的生命力。你的笔下有静气,但缺了那种‘活’的气息。”
许茵怔住了。这是第一次有人如此直接地评价她的画,并且一针见血。她的画, indeed,就像她此刻的生活,被一层无形的罩子笼着,压抑而缺乏生气。
“我……”她不知该如何回应。
苏念晴却笑起来,拉住她的手:“走啦走啦,别画了!今天天气好,我带你去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