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去,期末的影子已经悄然笼罩。十一月的天空变得高远,梧桐叶落了一地,踩上去发出清脆的响声。
周一清晨,林烬在厨房准备早餐时,状似不经意地提起:“还有一个月就期末了。”
林珩正端起豆浆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反应没有逃过林烬的眼睛,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将刚煎好的荷包蛋推到弟弟面前。
“这学期的新内容差不多讲完了,”林烬语气轻松,“接下来主要是复习。我想换个方式,不那么...紧张。”
车上,林烬没有打开音乐。等红灯时,他转头看向林珩:“关于期末复习,你有什么想法吗?”
这个问题让林珩愣住了。从前,所有的学习计划都是林烬一手制定,他只需要执行。
“我...不知道。”
“那我们一起想想。”绿灯亮起,林烬缓缓踩下油门,“或许可以试试更有趣的复习方式。”
数学课上,林烬果然宣布了一个特别安排:“期末复习期间,我们每天会留出半小时,由同学来讲题。不是讲正确答案,而是分享你的思路——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
教室里响起窃窃私语。这种教学方式太不寻常了。
“学习不是独木桥,而是广阔的原野。”林烬在白板上画下一片星空,“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
下课后,赵雨辰凑到林珩桌前:“老林这学期变化好大。不过这样挺好的,上次竞赛之后,我突然觉得数学没那么可怕了。”
林珩轻轻点头。是啊,连赵雨辰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
放学后,林烬没有直接带林珩回家,而是去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工整地写着“期末复习指南”。
“这是我为你量身定做的复习计划。”林烬翻开笔记本,里面不是密密麻麻的习题,而是色彩分明的知识图谱和思维导图,“但你可以随时调整。如果你觉得哪部分需要更多时间,或者哪部分可以简略,我们都可以商量。”
林珩怔怔地看着笔记本。那些精心绘制的图表,不同颜色的标注,无不显示着制作者的用心。
“哥,你花了多少时间...”
“不多。”林烬轻描淡写地带过,翻到其中一页,“看,这里我留了空白,你可以记录每天的学习心得。不一定是学到了什么,也可以是心情、感受,任何你想记下的东西。”
回家的路上,林珩抱着那本笔记本,感觉它沉甸甸的,不仅是重量,更是其中承载的心意。
晚餐时,林烬做了林珩最喜欢的红烧排骨。吃饭间隙,他看似随意地问:“最近睡眠怎么样?复习期间也要保证休息。”
“还好。”林珩小声回答,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有时候会醒得早。”
林烬点点头:“我书房里有一些助眠的精油,等下拿给你。睡前在枕头上滴两滴,会睡得好些。”
那晚,林珩翻开哥哥给的笔记本,在第一天的空白处写下:“今天哥问我有什么想法。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笔记本上多了一行字:“不知道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找答案。 ——哥”
这个小小的回应让林珩心里一暖。
随着复习的深入,林烬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灵活。他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让同学们互相讲解难题;他设计数学游戏,让枯燥的公式变得生动有趣;他甚至允许大家在考试时使用自己整理的“思路卡片”——只要能在卡片上清晰地写出解题思路。
“知识不是要死记硬背的,而是要理解运用。”林烬经常这么说。
一个周二的傍晚,林珩在解一道复杂的函数题时卡住了。他盯着题目看了很久,越看越焦虑,那种熟悉的窒息感又回来了。
林烬敲门进来送水果,看见他紧绷的侧脸,轻轻放下果盘:“需要帮忙吗?”
林珩摇摇头,又点点头,自己也不知道到底需不需要。
“有时候,暂时放一放反而更好。”林烬没有看他的作业,只是把果盘推近些,“先吃点水果,休息一下眼睛。”
林珩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记得你小时候吗?”林烬突然说,“有一次拼图拼不好,气得直哭。妈妈告诉你,如果觉得难,就先去玩会儿,回来可能就有新思路了。”
这段回忆让林珩愣住了。他已经很久不敢想起那些温暖的过往。
“后来你去玩了半小时积木,回来果然很快就拼好了。”林烬笑了笑,“学习也是这样,不能一直紧绷着。”
那天晚上,林珩休息了半小时后,再回来看那道题,果然找到了突破口。
随着期末的临近,林珩发现自己对考试的恐惧在慢慢减轻。不是因为确信能考好,而是因为知道,无论结果如何,哥哥都会理解他、支持他。
一个周五的晚上,林烬提议:“明天我们去爬山吧。听说西山红叶正好,也该放松一下了。”
林珩惊讶地看着他:“可是期末...”
“正是因为是期末,才更需要劳逸结合。”林烬拍拍他的肩,“就这么定了。”
西山的红叶果然如火如荼。兄弟俩沿着山路慢慢向上,秋风送爽,带来阵阵凉意。爬到半山腰时,林烬在一处观景台停下。
“看,从这儿能看到我们学校。”
林珩顺着哥哥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的城市在秋色中显得宁静而渺小。那些让他焦虑的教室、办公室,从这个距离看去,不过是城市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有时候拉开距离,才能看清什么是最重要的。”林烬轻声说。
山顶的风更大些,但视野格外开阔。林珩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感觉胸腔中积压的浊气都被置换一空。
“小珩,”林烬望着远方的天际线,“你知道吗?我这学期最大的成就,不是教出了多少高分的学生,而是看到你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乐趣。”
这句话说得那么自然,却让林珩鼻尖一酸。
下山时,林烬的脚步很慢,时不时停下来等林珩。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期末前最后一周,林珩主动找到了林烬:“哥,我想试试在复习课上讲题。”
林烬眼中闪过惊喜,但很快平静下来:“好啊,你想讲哪部分?”
“函数那章。我记得...那曾经是我最怕的部分。”
林珩准备得很认真。他不仅整理了知识点,还准备了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讲课那天,他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同学们期待的目光,手心微微出汗。
这时,他看见坐在教室后排的林烬,正微笑着向他点头。
那一堂课,林珩讲得并不完美,有些地方甚至有些磕绊。但当他讲完时,教室里响起了真诚的掌声。赵雨辰甚至站起来说:“你这个思路比老林的还清楚!”
林烬也鼓起掌来:“确实讲得很好。教学相长,今天我也学到了新的东西。”
那天晚上,林烬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写道:“今天你站在讲台上的样子,让我想起了爸爸。他以前常说,真正的理解,是能够清楚地传授给别人。你做到了。——哥”
期末考试的早晨,林烬依旧准备了丰盛的早餐。不同的是,今天餐桌上多了一张小卡片:
“记住:你已经比从前进步了很多。不管结果如何,我永远为你骄傲。——哥”
林珩把卡片小心地收进笔袋。
去考场的路上,林烬没有说太多鼓励的话,只是轻轻哼着歌。那旋律很熟悉,是妈妈以前常哼的曲子。
下车前,林烬拍拍林珩的肩:“中午想吃什么?考完我来接你。”
“小笼包。”林珩说,“哥做的小笼包。”
林烬笑了:“好。”
看着林珩走进校门的背影,林烬在心里默默地说:这一次,你不再是独自面对。
冬日的阳光透过光秃的树枝,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虽然寒风渐起,但阳光依旧温暖。
而在这个平凡的冬日早晨,林珩第一次感到,即将到来的不仅是期末考试,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伤口或许还会隐隐作痛,但已经不再是生活的全部。而那些在裂痕中生长出的新芽,正期待着来年春天,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