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是被命运打上不同伤痕的灵魂,在青春的迷雾里挣扎沉浮。
带着他们的伤口、他们以“患者”的身份撞开她的诊疗室门,也撞开她的能力。
——
⭕患者一:童禹坤⭕
难度系数:⚠️⚠️⚠️⚠️

巷口的路灯下,他叼着烟靠在墙上,卫衣袖口刻意盖住手臂的烫伤疤痕。
看见姜述意的诊所招牌,他把烟摁在垃圾桶上,火星溅起时,眼神闪过一丝慌乱。
像当年被霸凌者堵住时,撞见她躲在巷口的模样。
“我烂在荆棘里就好,别靠近,我怕我的刺,扎破你那点可怜的‘救赎欲’。

心理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自我厌恶型人格障碍。
外强中干,用攻击性掩盖脆弱,嘴硬心软,对“被抛弃”极度敏感。
——
⭕患者二:邓佳鑫⭕
难度系数:⚠️⚠️⚠️⚠️

旧巷的宠物店门口,二十三四岁的他蹲在台阶上,指尖轻轻挠着流浪猫的下巴,画纸藏在猫窝最深处。
纸上全是猫咪的素描,却没一幅画完,警车停在巷口时,他瞬间缩起肩膀,把画纸塞进怀里,像当年父母撕他画稿时,那个只会躲的十五岁少年。
他守着外婆留下的旧宠物店,把所有温柔都给了猫咪,却把躁郁的一面留给了它。
“沉默是最好的盾牌,反正我说的话没人信,我珍视的一切,最后都会被贴上‘无用’的标签,不如一开始就藏好,省得再被打碎。”

心理疾病:选择性缄默症 + 抑郁倾向。
极度内向,习惯用“沉默”当盔甲,敏感细腻,对“被否定、被怀疑”充满恐惧。
——
⭕患者三:穆祉丞⭕
难度系数:⚠️⚠️⚠️⚠️⚠️

福利院的楼梯间,他抱着膝盖缩在角落,一会儿用稚嫩的语气喃喃“别打我,我听话”,一会儿又突然暴躁地砸墙,嘶吼“离我远点”。
听到“姜医生来了”的声音,他瞬间安静下来,像受惊的小兽。
既渴望靠近温暖,又怕自己的“另一个我”会伤人。
“我身体里住着两个魔鬼,一个想被爱,一个想毁灭,你别靠近,我怕哪天清醒时,会看见你被我伤得遍体鳞伤。”

心理疾病:解离性身份障碍(DID,俗称人格分裂)。
双重人格切换,“小穆”怯懦敏感、渴望依赖,“小丞”暴戾警惕、拒绝信任,本质是“怕被抛弃所以先推开别人”。
——
⭕患者四:张子墨⭕
难度系数:⚠️⚠️⚠️⚠️

家族画廊的展厅里,他穿着哥哥的旧西装,对着哥哥的画作模仿点评,语气、神态都像极了“另一个人”。
当有人说“你和你哥真像”时,他攥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
镜中的自己明明是张子墨,却陌生得像个没有灵魂的赝品。
“我是活在哥哥影子里的替身,他的爱好、他的人生,都是我必须复刻的剧本,至于‘张子墨是谁’,早就不重要了,也没人想知道。”

心理疾病:身份认同障碍 + 强迫性模仿行为。
迷茫压抑,习惯“自我物化”,内心自卑,对“真实的自己”充满否定。
——
⭕患者五:黄朔⭕
难度系数:⚠️⚠️⚠️⚠️

写字楼的落地窗前,他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面无表情地签下“放弃继承权”的文件。
手机里刚传来亲戚卷走家产的消息,却没掀起他一丝情绪。
他拿起冰咖啡浇在手上,感受着刺痛,才觉得“自己还活着”,像当年发现被至亲背叛时,用冷水浇头强迫清醒的模样。
“情感是最没用的软肋,信任是最愚蠢的陷阱,我早就把心冻成了冰,你别白费力气,再热的温度,也融不开我心里的雪。”

心理疾病:情感解离障碍 + 边缘性人格障碍
冷漠疏离,习惯用“理性”隔绝所有情绪,内心孤独,对“信任”极度排斥。
——
⭕心理医生姜述意 裴佳欣饰演⭕

她像一株在缝隙里生长的敏感植物,指尖触碰到他人的瞬间,便会坠入对方记忆的深渊那些被深埋的童年疮痍、青春隐痛,如潮水般将她淹没。
她看见他们的恐惧、挣扎与破碎,也因此背负着无人能懂的沉重。
这份“天赋”是诅咒,却也让她成为了黑暗中唯一能听见伤口呼救的人。
她带着一身破碎的共情力,跌跌撞撞闯入他们的世界,试图用笨拙的温柔,拼凑起那些支离破碎的灵魂。
“我是剖开别人伤口的医生,却不敢掀开自己的伤疤;我教他们‘别怕痛’,自己却躲在‘疗愈者’的壳里,连承认‘我也怕被丢下’的勇气都没有。

述愈心理诊所主理人,创伤疗愈者(自身亦是未愈患者)
表面冷静理性、共情力精准,能“看见”患者创伤的具象化形态
——
姜述意是那把意外闯入的钥匙,将在他们布满伤口的世界里,开启一场关于疼痛、挣扎与救赎的青春叙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