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母坐在客厅地板上,手里捏着那张泛黄的信纸。窗外下着雨,空气里都是潮气。她低头看着纸上晕开的墨迹,能认出是眼泪留下的痕迹。
信开头写着:“致孟晓阳,如果你也曾记得我。”
她念到这里,手就抖了一下。她没怎么听女儿提起过这个名字,可现在才明白,这个名字在女儿心里有多重。
她继续往下读。
“我记得你递给我薯片的样子,记得你在篮球场上奔跑时回头笑的样子。我记得你说‘下次别藏得太深’时的语气,也记得你走远后背影的样子。”
林母的眼泪滴在信纸上。她想起女儿支教期间写给她的信里,确实经常提到这个人。她以为只是朋友,没想到……原来是一辈子的心事。
她翻到日记本的一页,上面写着:“他从未记得我,但我记得他每一句话。”
她捂住嘴,不想哭出声。可是眼泪止不住。
她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个铁盒。里面装着女儿小时候的画、奖状、还有几张照片。
她拿出一张八年级的合影,仔细看。女儿站在后排角落里,眼神落在前排一个男生身上。那个男生就是孟晓阳。
她终于明白了。
女儿一生都在等一个人,而那个人却从未知道。
林母擦干眼泪,拿起手机,搜索“孟晓阳”。
她找到了一篇他几年前发在社交平台上的短文,标题是:“那个我在山那边等我的人。”
她点进去,文章里写着:“那天她说‘我在山那边等你’,我以为是诗,是玩笑。直到多年后,我才意识到,那是真的。”
她继续往下读。
“她走了,没留下一句告别。我找过她,但所有方式都失效了。她彻底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
林母的手指停在屏幕上。她知道女儿为什么离开,也知道她为什么选择不再联系。
她又翻回信纸,看到最后一句:“我始终记得你,哪怕你从未记住我。”
她的心像被什么狠狠压住了。
她决定做一件事。
她把女儿的部分日记、照片、画作整理好,打包寄往山村小学。她在附信上写道:
“这是楚汐的东西。希望你们能让它们继续存在。”
村小校长收到包裹后,召集几个孩子帮忙整理。
他们把日记和画作放在图书馆一角,挂上一块木牌,写着:“林老师角”。
孩子们还记得林老师上课时的样子。她总是轻声细语,眼睛亮亮的。
有人把《小王子》那一页抄下来,贴在墙上:
“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还有人写下留言:
“林老师,我终于听懂了你在山那边说的话。”
孩子们围在墙边,一个个地写下自己的话。
“谢谢你教我读书。”
“你是我见过最温柔的人。”
“我以后也要当老师,像你一样。”
校长拍下这些留言,寄给了林母。
林母看着照片,眼角湿润。她轻声说:“你终于被看见了。”
孟晓阳是在一次采访中听说“林老师角”的。
他当时正赶去下一个城市报道新闻,听到这个消息时,车子差点偏离车道。
他问记者:“林老师是谁?”
对方回答:“是个支教老师,五年前去世了。学校为了纪念她,专门设了个角落。”
他沉默了很久,低声说:“我想去看看。”
他开车出发时,天还没亮。
路上接到妻子电话,语气不耐烦:“你去哪儿?不是说好今天回来?”
他说:“有点事。”
“又是工作?”她冷笑,“你什么时候才能把家放在第一位?”
他没说话,只是握紧方向盘。
车子穿过山路,渐渐接近村小。
他记得上次来这里是什么时候了。好像是很多年前,他追着一条线索,试图找到林楚汐的痕迹。
可那时候,他已经迟了。
他站在校门口,望着那块写着“林老师角”的牌子。
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他想走进去,但脚却动不了。
身后传来脚步声,一个年轻老师走过来,问:“你是来看林老师的吗?”
他点点头。
老师带他走进图书馆,指着那个角落。
“这些都是她留下的。”老师说,“孩子们都很想念她。”
他看着墙上那些留言,手指微微发抖。
他想伸手摸一摸,却又收回。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妻子打来的。
他按接听键,听到她的声音:“你到底在干什么?”
他顿了顿,说:“快回去了。”
挂掉电话后,他低头看向手机屏幕,打开短信界面。
他写下一句话:
“我终于听见了你,但你已不在山那边。”
他没点击发送。
山风吹过教室窗台,吹动墙上那句诗:
“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镜头慢慢拉远,夕阳洒进屋内,照亮那些字迹。
全章结束。
因为开学了,只能完结了,以后重新写这个系列,不样的结局,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