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的京城,处处透着生机。东宫清和院的竹林冒出新笋,墨寒笙坐在石凳上,看着手中刚送来的奏折——皇帝已下旨重修忠勇侯府,还追封忠勇侯为“忠勇公”,准许其灵位入太庙,与先淑妃的灵位相邻。
“殿下,林姑姑派人来说,忠勇侯府的重修工程已经开工了,她想请您明日过去看看祠堂的布局。”春桃端着刚沏好的明前茶走来,脸上带着笑意,“还有,太子殿下派人送来了西域进贡的葡萄,说是让您尝尝鲜。”
墨寒笙接过茶盏,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中一片平和。他抬头看向院外,几名东宫属官正带着侍从修剪花枝,欢声笑语不断——自北境叛乱平定后,东宫终于恢复了真正的安宁,再无阴谋与杀戮。
“告诉林姑姑,明日我会准时过去。”墨寒笙放下茶盏,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那本先淑妃的手记。他轻轻翻开,母亲的字迹映入眼帘,仿佛还能听到她当年的叮嘱。如今,手记里的冤屈已洗清,阴谋已粉碎,他终于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次日清晨,墨寒笙带着春桃前往忠勇侯府。林姑姑早已在门口等候,她身着素雅的侯服,眉宇间少了往日的警惕,多了几分从容。“小殿下,您看,这是祠堂的图纸,我按照父亲当年的描述,在正厅供奉了忠勇侯府历代先人的灵位,旁边还留了位置,以后……也能供奉您母亲的灵位。”
墨寒笙走进祠堂,见正厅中央摆放着忠勇侯的灵位,灵位前的香炉里燃着清香。他上前躬身行礼,轻声道:“忠勇公,您的冤屈已洗清,侯府也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您可以安息了。”
林姑姑看着他,眼中满是感激:“小殿下,若不是您,忠勇侯府的冤案恐怕永远也无法昭雪。臣女代表侯府上下,多谢您。”
“这是我应该做的。”墨寒笙摇头,“先母与忠勇公当年共同守护兵符,如今他们的心愿都已实现,我们更该好好守护这大胤江山,不让他们的努力白费。”
离开忠勇侯府时,街上热闹非凡。百姓们提着花灯,笑着谈论着近日的好事——北境平定后,皇帝减免了三年赋税,还派人修缮了京城的道路,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墨寒笙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
回到东宫时,太子正坐在前殿等他。见他进来,太子笑着起身:“寒笙,父皇刚下了旨意,让我们明日一同去天坛祭天,告慰天地祖先,也向百姓宣告大胤的太平盛世。”
“好。”墨寒笙点头,眼中满是期待。祭天不仅是仪式,更是对过往的告别,对未来的期许。
次日清晨,天坛外旌旗招展,禁军列阵整齐。皇帝身着龙袍,站在祭天台中央,墨寒笙与太子分列两侧。随着礼官一声令下,祭天仪式正式开始。香火缭绕中,皇帝高声宣读祭文,字字句句都透着对天地的敬畏,对百姓的关怀,对太平的珍视。
仪式结束后,皇帝走到墨寒笙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寒笙,这些年辛苦你了。若不是你坚持查案,平定叛乱,大胤不会有今日的太平。以后,东宫就交给你了,你要好好辅佐太子,守护好这江山。”
墨寒笙躬身行礼,声音坚定:“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不负百姓所望。”
夕阳西下时,墨寒笙独自一人回到清和院。他坐在竹林中,手中捧着那方绣帕,望着远处的皇宫。月光渐渐升起,洒在绣帕上,缠枝莲纹仿佛活了过来。他知道,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能看到今日的太平盛世,看到她用生命守护的东宫,如今已安然无恙。
春桃端着夜宵走来,轻声道:“殿下,该歇息了。明日还要去朝堂议事呢。”
墨寒笙点头,起身往殿内走。他回头望了一眼竹林,心中一片宁静——这场持续多年的风波,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做好准备,与太子并肩,与百姓同心,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让大胤的盛世,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