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里有个重要的剧本奖公布入围名单,她的名字在列,手机就收到了他的短信:
靳东【线缘老师,恭喜作品入围,实至名归。】
没有长篇大论的恭喜,就八个字,却透着真诚,不像有些人的祝福,总裹着点嫉妒或敷衍。
还有一次,他发来一条短信,只有书名和作者:
靳东【《民国文人风骨录》,或可一阅。】
她后来去查了这本书,讲的是民国时期文人在乱世里的选择,里面有几段关于“家国与个人”的描写,正好和《烽烟故里》里沈烽的心境契合。她读完想跟他说声“谢谢”,却发现他没提“要不要交流”,最后也只是在心里记着这份心意,没再主动联系。
他从不会在她没回复的时候追问,也不会在她需要安静的时候打扰。每一次出现,都有合理的理由,每一次关心,都留着足够的距离。那条暗金色的线也跟着保持着稳定——不亮得刺眼,也不暗得看不见,像远处的灯塔,安安静静地在那里,让她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在不打扰她的地方,默默关注着。
那段时间,鹿晨被刘奕君的沉重压得喘不过气,又被王阳的活跃搅得心神不宁,靳东带来的这份稳,就像沙漠里的绿洲,明明知道不该靠近,却忍不住想多望几眼。
她开始在心慌的时候,下意识地去“感知”那条暗金色的线。比如改剧本改到凌晨,脑子乱成一团麻,她就会闭上眼睛,去感受那股温温的能量场——没有情绪波动,只有稳稳的存在,像有人在她身边轻轻说“别急,慢慢来”。每次感受到这个,她心里的焦躁就会少一点,甚至能重新拿起笔,继续改稿。
她知道自己不该这样——每多靠近一条因果线,就多一分被缠住的风险,外婆的警告还在耳边响着,母亲的结局还在眼前晃着。可人心是软的,尤其是在她又怕又累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往安稳的地方靠。
靳东带来的安全感,太诱惑了。他不像刘奕君,总让她想起“宿命”“轮回”这些沉重的词;也不像王阳,总让她觉得“失控”“危险”。他像一张铺了绒毯的椅子,安安静静地放在那里,不催她坐,也不劝她来,却让她在走得又累又怕的时候,忍不住想坐下来歇会儿。
那天下午,鹿晨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冬天好像总也过不完,连太阳都很少出来。她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白茶,茶香在鼻尖绕着,身体里还留着王阳带来的轻盈,心里还装着刘奕君带来的沉重,可此刻,她最想抓住的,却是靳东那条线带来的稳。
她知道,再这样下去,被靳东这份“稳重的引力”吸过去,只是时间问题。而每多靠近一步,那张因果织成的网,就会把她缠得更紧,到最后,可能连挣扎的力气都没了。
茶快凉了,她喝了最后一口,甘甜里好像多了点说不清的苦涩。窗外的风刮得窗户嗡嗡响,像在提醒她——安稳的背后,可能藏着更深的陷阱。可她现在,已经快要分不清,自己是想躲开陷阱,还是想干脆跌进去,图个暂时的安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