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茉莉的“猫生”
安福里的清晨,总能看见“茉莉”——那只被张师傅收养的流浪猫,踩着轻快的步子穿过青石板路。它先溜到王阿婆家门口,等着阿婆递来的小鱼干;再绕到37号楼下的茉莉丛,蹭蹭正在摘花的林母的裤脚;最后跳上茶馆的窗台,蜷在暖炉旁打盹,尾巴偶尔扫过窗台上苏晚留下的绘本草稿。
张师傅总说,“茉莉”比人还懂安福里的规矩——知道哪家的门常开,知道谁会给它留吃的,连巷里孩子跑闹时,它都会躲到桂花树下,等孩子们散了再出来。有次周屿拍纪录片,镜头跟着“茉莉”转了一上午,最后剪出的片段成了纪录片里最受欢迎的部分,弹幕里满是“想住在有茉莉猫的安福里”。
冬天雪落时,林母会给“茉莉”织小毛衣,浅灰色的毛线配着小小的茉莉图案,穿在它身上正好。“茉莉”好像也知道这是特意为它做的,穿上后总爱凑到林母身边,用脑袋蹭她的手,惹得大家都笑:“这猫啊,早把自己当安福里的一份子了。”
二、孩子们的“安福里日记”
去年来安福里的孩子们,成了巷里的“常客”。每个周末,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小满都会带着笔记本,来苏晚家学画画。她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安福里日记”——
“3月15日,和苏老师种海棠,林奶奶说要多浇水,海棠才会开得艳。”
“7月20日,摘茉莉时被花刺扎了手,周叔叔给我贴了创可贴,还拍了我和茉莉丛的照片。”
“9月10日,帮王阿婆捡桂花,阿婆说桂花糖要等霜降后做才甜,我等着冬天来吃。”
年底时,小满把日记和画的安福里四季图装订成小册,送给了巷里的每个人。林砚收到的那本里,夹着一朵压干的茉莉,旁边写着:“林叔叔,这是夏天摘的茉莉,我想让你永远记得安福里的香味。”
后来,这本小册被放进了“安福里小博物馆”,旁边摆着苏晚的绘本和林外婆的旧连环画。常有游客指着小册里的画说:“原来孩子眼里的安福里,这么可爱。”
三、老物件的新故事
林砚把外婆留下的旧铜壶,摆在了茶馆最显眼的位置。每天清晨,茶馆老板都会用它煮茉莉茶,铜壶煮出的茶汤带着淡淡的复古香气,成了安福里的“招牌茶”。有次国外读者来参观,捧着铜壶看了半天,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这个壶里,装着安福里的时光。”
母亲把外婆织的毛衣,改成了两个小小的抱枕,一个放在家里的沙发上,一个送给了苏晚。苏晚把抱枕放在绘本桌旁,每次改画累了,就抱着抱枕歇会儿,她说:“抱着它,就像能感受到林奶奶的心意,画里的温暖也多了几分。”
张师傅则把修老门板时用的旧刨子,做成了一个小小的展示架,用来摆放大家送的小物件——有孩子们画的画,有邻居做的小手工,还有外国读者留下的纪念徽章。展示架就放在“小博物馆”的木柜旁,成了安福里“新旧时光”的连接。
四、夏夜晚风的新约定
又是一个夏夜,茉莉香漫过巷口。林砚、苏晚、周屿和母亲坐在桂花树下,手里捧着茉莉茶,听着孩子们的笑声从巷尾传来。
“明年,咱们办个‘安福里手作节吧?”苏晚忽然说,“让大家把自己做的点心、手工艺品都拿出来,再教游客做茉莉茶、桂花糖。”
周屿立刻附和:“我可以拍个手作教程,放在网上,让更多人学做安福里的味道。”
母亲笑着点头:“我教大家织茉莉花纹的小物件,咱们把安福里的温暖,都藏在手作里。”
林砚看着身边的人,看着满巷的灯光,忽然觉得,夏夜晚风里的回声,从来不会停下——它会跟着茉莉香,跟着孩子们的笑声,跟着老物件的新故事,一年又一年,在安福里的时光里,续写着一个又一个小圆满。
风轻轻吹过,带着茉莉的清甜,也带着属于安福里的、永远鲜活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