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盛夏,安福里的茉莉香漫过青石板,37号楼下的茉莉丛开得比往年更盛,雪白色花瓣缀在绿枝间,风一吹就把清甜送进巷口的茶馆。林砚坐在茶馆靠窗的位置,手里捧着刚出版的《晚风里的约定》外文版,封面印着夏夜晚风里的茉莉丛——苏晚画的那幅全景图,如今成了跨越国界的温暖符号。
“林哥,出版社说外文版首印已经卖完了!”周屿举着手机走进来,相机还挂在脖子上,刚给巷里新种的海棠拍了照。苏晚也跟着进来,手里拿着孩子们寄来的信——去年来安福里的学生们,在信里画了自己眼里的“温暖”,有茉莉茶、桂花糕,还有和“茉莉”猫玩耍的场景。
母亲这时端着刚晒好的茉莉茶走过来,给三人各倒了一杯:“刚收到李编辑的消息,下个月的中外读者见面会,还要带外国朋友来摘茉莉呢。”她笑着坐下,指尖轻轻拂过茶杯沿,“你外婆要是知道,她种的茉莉能被这么多人喜欢,肯定高兴。”
林砚喝了口茉莉茶,暖意从喉咙滑到心里。他想起五年前那个迷茫的夏天,拖着行李箱回到冷清的安福里,以为老巷的故事早已落幕;却没想到,从帮王阿婆搬棉被开始,从苏晚递来的那杯姜枣茶开始,从周屿拍下的第一张老巷照片开始,安福里的日子竟重新鲜活起来,还长出了无数新的故事。
见面会那天,安福里格外热闹。外国读者们围着“小博物馆”,听母亲讲外婆的老故事,看张师傅修老家具;孩子们拉着外国朋友的手,教他们用茉莉花瓣拼图案;苏晚和周屿则带着大家摘茉莉、泡茉莉茶,茶馆里飘着茶香和笑声,不同语言的“谢谢”“真好”交织在一起,成了最特别的旋律。
傍晚,大家坐在茉莉丛旁的长桌前,吃着王阿婆做的桂花糕、母亲煮的八宝粥,还有外国读者带来的点心。林砚看着眼前的场景——黄发垂髫,欢声笑语,不同肤色的人围着同一张桌子,手里捧着同样的茉莉茶,忽然明白,安福里的温暖从来不止于巷内,它像茉莉香一样,能飘到很远的地方,让更多人感受到寻常日子里的美好。
见面会结束后,林砚、苏晚、周屿和母亲坐在桂花树下,看着巷里渐渐亮起的灯光。“明年春天,咱们把巷尾的空地改成小花园吧,”苏晚轻声说,“种上海棠、茉莉,再摆几张竹椅,让大家有更多地方聊天。”周屿点头:“我还要拍一部安福里的纪录片,把这里的四季和故事都录下来。”
母亲笑着说:“我呀,就接着种茉莉、做桂花糕,等你们的纪录片拍好了,我就当第一个观众。”林砚握着母亲的手,看着身边的朋友,看着满巷的茉莉香,忽然想起苏晚在最终章写的那句话:“夏夜晚风的回声,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久长——是四季轮回里的坚守,是岁岁年年的陪伴,是每一个寻常日子里,都藏着的、不会褪色的温暖。”
风又吹来了,带着茉莉的清香,拂过茶馆的暖灯,拂过桂花树的枝叶,也拂过他们脸上的笑意。林砚知道,安福里的故事还会继续——春天的海棠会接着开,夏天的茉莉会接着香,秋天的桂花会接着甜,冬天的暖炉会接着暖;他和苏晚、周屿会接着写绘本、拍照片,母亲会接着织围巾、做点心,巷里的邻居们会接着互相牵挂、彼此陪伴。
夏夜晚风再次掠过巷口,带着熟悉的清甜,也带着属于安福里的、永不落幕的久长。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暖,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约定,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细碎美好,都化作了风里的回声,一年又一年,回荡在安福里的青石板上,也回荡在每一个与它相遇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