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录制接近尾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疲惫与兴奋的奇异张力。张真源和苏然沉浸在最后的打磨工作中,几乎与外界隔绝。他们不知道的是,风暴正在悄然而至。
第一个征兆来得悄无声息。
那是一个周二的早晨,张真源刚踏进公司,就感觉气氛有些异样。前台小姐的笑容依然甜美,但眼神躲闪;经过的同事低声交谈,在他走近时突然噤声。
“感觉怪怪的,”午休时,他对苏然说,“好像所有人都在看我。”
苏然从控制台前抬起头,眼下有淡淡的阴影:“你太敏感了。最后阶段总是这样,压力大。”
她说得有理,张真源点点头,试图把那种不适感抛在脑后。
第二天,情况变得更加明显。录音间隙,张真源刷了下手机,发现自己的名字莫名其妙上了热搜尾巴。#张真源难合作#的话题里,几条模糊的爆料称他“耍大牌”“对工作人员态度恶劣”,评论区已经有一些负面讨论。
“无聊的八卦,”他把手机扔到一边,语气却有些不稳,“不知道谁又在编故事。”
苏然拿过手机扫了几眼,眉头微蹙:“需要公司公关部处理一下吗?”
“没必要吧,这种小谣言,越回应越显得心虚。”
苏然点点头,但眼神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在这个行业多年,她见过太多小火苗演变成燎原大火。
第三天,火势蔓延了。
一篇题为《剖析张真源:才华还是人设?》的长文在某知名娱乐论坛发布,迅速被各大营销号转载。文章看似客观分析,实则通篇暗示张真源的专业能力被高估,音乐理念“华而不实”,甚至隐晦地提及他依靠“特殊关系”获得资源。
最致命的是,文章声称采访了“前团队成员”,爆料张真源私下性格傲慢,难以合作,对粉丝冷漠。
“胡说八道!”张真源气得手指发抖,第一次在苏然面前提高了声音,“我什么时候傲慢了?哪来的前团队成员?”
苏然快速浏览文章,脸色越来越沉:“这是有备而来的。爆料细节太具体了,像是内部人说的。”
“内部人?”张真源愣住,“谁会这么做?”
一个名字同时浮现在两人脑海:前经纪人杨伟。
杨伟一个月前刚被公司调职,据说对处理结果极为不满。离职时,他曾私下对张真源说:“你会后悔没跟我走的。”
“我打电话问他!”张真源激动地拿起手机。
“别!”苏然按住他的手,“没有证据,他不会承认的。冷静点。”
但冷静已经变得奢侈。接下来的几天,负面新闻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更多“知情人士”站出来爆料,内容从专业能力质疑延伸到私生活抹黑。虽然大多漏洞百出,但足够混淆视听。
张真源的社交媒体被恶评淹没,粉丝群内部出现分裂,一些品牌方开始犹豫观望。
公司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三天内,掉了两个代言,还有一个在谈的合作方明确表示暂停接触。”李姐将数据报告扔在桌上,声音冷硬,“真源,你需要立刻发声否认,态度要诚恳,然后低调一段时间。”
“否认什么?我没做过那些事!”张真源反驳,声音因愤怒而颤抖。
“这个圈子不在乎真相,只在乎风向!”李姐难得地提高了声音,“现在风向对你不利!”
一直沉默的苏然开口:“李姐,当务之急是找到爆料源头,用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太慢了!”李姐打断她,“市场等不了!投资者等不了!”她转向张真源,语气放缓,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压力,“真源,听我的。先道歉,就说自己年轻,经验不足,今后会注意。然后,新专辑的宣传计划调整一下。”
张真源有种不祥的预感:“调整什么?”
“主打歌换掉《溯》,”李姐的语气公事公办,“那首歌太冒险了。换成《星轨》,更安全,更符合大众口味。宣传重点也不要再强调什么‘创新融合’,就打安全牌,‘诚意之作’‘回归音乐本心’之类的。”
仿佛一盆冰水从头浇下。张真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要我放弃专辑的核心?向那些谣言低头?”
“这是止损!是为你好!”李姐敲着桌子,“等你风头过了,想做什么音乐不行?”
“如果音乐可以随时妥协,那还叫什么热爱?”张真源站起来,声音因激动而嘶哑,“我不会换歌,也不会为没做过的事道歉!”
“张真源!这不是任性的时候!”
“我不是任性!我是在坚持对的东西!”
争吵声中,苏然一直沉默。当张真源看向她,期望得到支持时,却发现她避开了他的目光。
“苏然,”李姐转向她,语气缓和了些,“你劝劝他。你是制作人,你知道市场的残酷。”
苏然抬起头,眼神复杂。她看着张真源,又看向李姐,最终艰难地开口:“真源...李姐说的有道理。现阶段,或许...暂时妥协是明智的。《星轨》也是好歌,我们可以把《溯》放在下一张专辑...”
整个世界仿佛瞬间安静了。张真源难以置信地看着苏然,那个曾与他一起捍卫《溯》、那个说过“音乐需要一点不完美才更动人”的苏然。
背叛感如冰冷的匕首刺入心脏。
“连你也这么说?”他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我是为你好,为专辑好...”苏然试图解释,眼神恳切。
“为我好?”张真源笑了,笑声里满是苦涩,“所以你和他们一样,认为我应该低头?认为我的坚持是幼稚?认为音乐可以为了‘安全’而牺牲灵魂?”
“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暂时——”
“没有什么暂时!”张真源打断她,每一个字都像砸在地上的冰雹,“妥协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直到最后完全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苏然,我以为你懂我。”
最后那句话,带着深深的失望和受伤,让苏然的脸色瞬间苍白。
“我正是因为你才——”她的话没说完,再次被张真源打断。
“因为我和他们一样?只是另一个精于算计的商人,戴着理解的面具?”愤怒和失望淹没了他,口不择言。
话出口的瞬间,张真源就后悔了。他看到苏然眼中一闪而过的痛楚,看到她微微后退一步,仿佛被无形地击中。
但骄傲和愤怒阻止他收回那句话。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李姐看着两人,叹了口气:“真源,你冷静一下再——”
“我很冷静。”张真源的声音冷得像冰,“歌,我不会换。道歉,我也不会发。如果公司觉得我是负担,我可以解约。”
说完,他转身大步离开会议室,重重摔上了门。
巨大的声响在走廊回荡,也仿佛砸在了苏然的心上。她站在原地,手指微微颤抖,耳边反复回响着那句“戴着理解的面具”。
李姐看了她一眼,摇摇头,也离开了。
空荡荡的会议室里,苏然缓缓坐下,用手捂住了脸。她只是想保护他,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那句伤人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但更刺痛的是,她看到了张真源离开时眼中那抹深刻的失望。
窗外,天空不知何时阴沉下来,雷声隐隐滚动。
一场风暴,终于无可避免地降临了。而这一次,不只是来自外界。
新专辑的录制接近尾声,一种混合着成就感与莫名失落的情緒在工作室里弥漫。张真源发现自己开始下意识地延长工作时间,只为多一些与苏然共处的时刻。
一个周三的下午,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切割出明亮的光带。张真源正在录制专辑的最后一首歌《萤火》,一首关于短暂相遇与永恒记忆的抒情曲。
“停一下,”苏然的声音从控制室传来,“副歌部分,‘刹那即永恒’那句,情感不够饱满。你需要真的相信那一刻可以成为永恒。”
张真源透过玻璃看着她。苏然今天将头发松松地挽起,几缕发丝垂在颈侧,随着她说话的动作轻轻晃动。
“我不确定...”他迟疑道,“永恒这个概念太宏大了。”
苏然思考片刻,忽然站起身:“出来一下,我们休息十分钟。”
两人走到工作室外的小阳台。下午的阳光温暖而不刺眼,远处的城市天际线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记得你第一次来工作室那天吗?”苏然忽然问,倚在栏杆上,目光望向远方。
张真源点头:“雨夜,凌晨两点,你来找笔记本。”
“那天的雨声,”苏然转过头看他,“我记得特别清楚。还有你放《逆光》给我听时紧张的样子。”她微微一笑,“那一刻对我来说就很永恒。不是指时间上的永远,而是那种感觉——对音乐的纯粹热爱,两个陌生人为同一段旋律心动的瞬间——那种感觉会一直在记忆里闪光,就像...”
“就像萤火。”张真源接上她的话,忽然明白了。
苏然点头:“所以唱那句时,不要想着宏大的永恒,就想某个瞬间,某个让你觉得时间停止的瞬间。”
重回录音棚,张真源闭上眼,不再思考技巧,只想那些碎片般的时刻:初遇时她发梢的雨水反射的光泽,争执后和解时她眼中的笑意,雨夜共伞时手臂相触的温度...
当他开口唱出“刹那即永恒”时,声音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确信与温柔。
一曲终了,控制室里久久无声。张真源睁开眼,看见苏然正透过玻璃看着他,眼神复杂难辨。
耳麦里传来她轻微吸气的声音:“很好。今天就到这里吧。”
接下来的几天,张真源察觉到苏然似乎在有意识地保持距离。她不再与他一起加班到深夜,讨论音乐时更加公事公办,甚至连目光接触都明显减少。
一种不安在张真源心中滋生。他反复思考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却找不到答案。
周五,经纪人李姐突然来到工作室,脸色罕见地严肃。
“真源,有个情况需要跟你沟通。”她看了一眼旁边的苏然,“苏老师也一起听一下吧。”
三人坐在会议区,李姐将平板电脑推到他们面前。屏幕上是一个知名娱乐论坛的帖子,标题醒目:“深扒某Z姓小生‘音乐才子’人设背后的真相”。
帖子内容洋洋洒洒数千字,声称张真源实际上根本不懂创作,所有作品都由枪手代笔,所谓的“音乐理念”只是公司包装出来的人设。文中还“曝光”了几张模糊的聊天记录截图,显示疑似张真源的工作人员在与他人讨论“买歌”事宜。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张真源难以置信地抬头,“这些截图是伪造的!”
“我知道,”李姐语气平静但眉头紧锁,“但问题在于,很多人愿意相信这种故事。帖子已经扩散到多个平台,上了热搜尾巴。”
苏然拿过平板,快速浏览评论区的留言,脸色逐渐沉下来:“有水军带节奏的痕迹。你看这些账号,都是新注册或者平时不活跃的。”
“公司公关部已经开始处理,但情况不太乐观。”李姐叹了口气,“真源,你最近得罪过什么人吗?”
张真源茫然摇头。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花在了专辑制作上,连社交活动都极少参加。
“或许不是私人恩怨,”苏然沉吟道,“可能是商业竞争。真源的新专辑关注度很高,动了某些人的蛋糕。”
李姐点头:“有可能。但无论如何,现在最重要的是控制影响。真源,原定下周开始的宣传行程需要调整,几个综艺邀约已经暂时搁置了。”
一阵冰冷的恐惧攫住了张真源:“专辑会受影响吗?”
“暂时不会,但如果舆论进一步恶化,就很难说了。”李姐的语气沉重,“公司明天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应对方案。真源,你做好准备,可能需要你做出一些...妥协。”
李姐离开后,工作室陷入令人窒息的沉默。张真源无力地靠在沙发上,感觉刚刚还在云端漫步,下一秒就坠入了深渊。
“那些截图,”苏然忽然开口,声音异常冷静,“伪造得很专业,但有几个破绽。”她将图片放大,“这个聊天界面的时间显示格式不对,而且...”
张真源惊讶地看着她:“你怎么注意到这些细节的?”
苏然愣了一下,随即移开视线:“以前接触过类似的事情。娱乐圈从来都不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
她起身倒了两杯水,递给张真源一杯:“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清者自清,但我们需要找到证据反击。”
“如果找不到呢?”张真源的声音有些发抖,“如果大家真的相信了这些谎言...”
“那就用音乐说话。”苏然的语气坚定,“你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张专辑里的每一首歌,都流淌着你的灵魂,没有人能伪造这种真实。”
她的目光直直看向张真源,眼中是他从未见过的炽热光芒:“我相信你。这就够了,不是吗?”
那一刻,张真源感到一股暖流冲破心中的寒意。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然而,局势的发展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
第二天一早,“张真源 代笔”的话题已经登上热搜前十。尽管公司发布了严正声明,但质疑声仍如潮水般涌来。他的社交媒体账号下充满了质疑和辱骂,只有粉丝还在艰难地控评坚守。
紧急会议上,公司高层的气氛凝重。
“目前的情况对我们非常不利。”公关总监展示着数据图表,“品牌方开始动摇,两个即将签约的代言已经暂停谈判。”
总经理看向张真源:“真源,公司会全力支持你,但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挽回公众信任。你的新专辑中,有几首比较...冒险的歌,比如那首加入戏曲元素的。在这个敏感时期,或许可以考虑替换成更大众化的作品,展示你‘亲民’的一面,转移注意力。”
张真源愣住了:“您的意思是,要我放弃《溯》?”
“是暂时搁置。”总经理修正道,“等风头过去,我们可以再...”
“不可能。”张真源斩钉截铁地拒绝,“《溯》是专辑的核心之一,撤掉它等于否定了整张专辑的理念!”
会议桌对面,苏然微微皱起了眉头,但没有立即发言。
“真源,这不是艺术理想的时候!”经纪人李姐急了,“这是危机公关!你需要先保住事业,才能有机会继续做音乐!”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小时。最终,在高压下,张真源勉强同意先暂停宣传,但坚决拒绝更改专辑内容。
散会后,苏然在走廊追上他:“真源,我们需要谈谈。”
他们回到工作室,关上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或许...李姐说得对。”苏然迟疑地开口,“这个时候,适当妥协不是屈服,而是策略。《溯》很好,但我们可以先主打其他更安全的歌,等舆论平息再...”
连你也这么想?张真源难以置信地看着她:“你明明说过,我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却要我放弃最能证明我创作力的歌?”
“这是两回事!”苏然的声音也提高了,“我现在说的是生存策略!如果你的演艺生涯毁了,还有什么音乐理念可言?”
“如果为了生存就要背叛音乐,那这样的生涯不要也罢!”张真源激动地说,“我以为你会理解我,苏然!我以为你和他们不一样!”
话一出口,两人都愣住了。
苏然的脸色瞬间苍白:“所以在你眼里,我提出务实建议就是‘和他们一样’?就是不懂你的音乐理想?”
“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就是太理解这个行业的残酷,才知道有时候必须低头!”苏然眼中闪着受伤的光芒,“我只是想保护你,不想看你撞得头破血流!”
“我不需要这种保护!”张真源脱口而出,“我需要的是有人相信我,支持我坚持对的事情!”
空气凝固了。两人对视着,激烈的情感在目光中碰撞。
最终,苏然缓缓点头,语气突然变得冰冷而疏远:“我明白了。既然你认为我的建议是‘背叛音乐’,那我也无话可说。祝你坚持到底,张先生。”
她拿起包,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工作室。
门关上的声音不大,却像一记重锤砸在张真源心上。他愣在原地,意识到自己刚才说了多么伤人的话。
窗外,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雨点敲打着玻璃,如同那天晚上一样。
但这次,伞下的空间只剩他一人。
手机震动起来,是李姐发来的消息:“情况恶化,更多‘黑料’被放出。明天上午九点,公司最终决策会议。务必出席。”
张真源闭上眼睛,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崩塌。而最痛的不是那些恶意中伤,而是他刚刚亲手推开了那个最重要的人。
雨声渐大,如同命运的鼓点,敲响在风暴前夜。
雨季过后,城市迎来燥热的盛夏。阳光炙烤着柏油路面,蒸腾起氤氲的热浪。工作室里,空调低声运转,将炎热隔绝在外。
专辑制作接近尾声,压力也随之攀升。公司对进度的询问越来越频繁,李姐几乎每天都会打来电话,语气一次比一次急切。
“真源,公司希望能在秋季发行,赶上年度评奖的末班车。”李姐在电话那头说,“苏老师那边进度如何?需要加派人手吗?”
张真源捂住话筒,看向正在调音台前专注工作的苏然。“不用,我们能按时完成。”他简短地回答,不愿外人打扰他们之间微妙的创作氛围。
挂断电话,苏然头也不抬地问:“又是催进度的?”
“嗯。”张真源走到她身边,“李姐问要不要加人。”
苏然终于抬起头,嘴角带着一丝嘲讽的笑:“加人来做什么?帮我们吵架吗?”
两人相视而笑。这些日子以来,争吵已成为他们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次争执后的和解都让他们的合作更加默契。
然而,外在的压力远不止于此。随着新专辑消息的逐渐放出,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最初只是一些零星的质疑:“张真源这么久没发歌,是不是江郎才尽了?”“听说新专辑风格大变,能行吗?”
张真源并不在意这些评论,但苏然却显得异常警惕。
“别小看这些言论,”她严肃地说,“往往大风浪起于微澜。”
一天下午,张真源提前到达工作室,发现苏然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
“怎么了?”他走近问道。
苏然迅速切换了页面,但张真源还是瞥见了一个娱乐论坛的界面。“没什么,看看乐评。”她的语气有些过于轻松。
张真源没有追问,但心中的疑虑开始萌芽。
接下来的几天,他注意到苏然接电话时总是避开他,语气也变得谨慎而疏离。有时她会在通电话后显得心事重重,但当张真源询问时,她又总是摇摇头说“没事”。
一个周三的晚上,张真源意外地把手机落在了工作室。回去取时,发现苏然还在那里,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她没听见他推门的声音。
屏幕上是一个娱乐八卦论坛的帖子,标题让张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