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五年过去
回响音乐与文化中心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和创作者。建筑外墙上的藤蔓更加茂密,仿佛这座“海螺”正在与自然融为一体。
一个春日的清晨,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音乐人,他们是“新声计划”第五期的入选者。在这些人中,有个格外引人注目的女孩,叫夏星,刚满十八岁,却已经能用编程代码创作出令人惊叹的电子民乐。
“我奶奶是唱侗族大歌的,”在欢迎仪式上,她害羞地介绍自己,“我想用科技让更多人听到山里的声音。”
张真源和苏然作为顾问,参加了这次开幕活动。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他们不禁相视一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那种对音乐纯粹的热爱和创新的勇气。
“我觉得自己像个老古董了,”张真源低声对苏然说,“他们谈论的技术我一半都听不懂。” 苏然轻笑:“记得当年也有人这么说我们吗?说我们做的融合音乐‘不像话’。”
在接下来的工作坊中,年轻人们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创意:有人用AI分析传统戏曲,生成新的旋律变奏;有人将非遗手艺的声音采样,转化为电子音乐的节奏;甚至有人开发了一款APP,让用户可以通过手势“绘制”出音乐。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夏星的项目:她不仅录制了奶奶的侗族大歌,还回到家乡,收集了整个寨子不同年龄层村民的歌声,然后用算法分析其中的 patterns(模式),创作出一首既传统又现代的作品《侗声回响》。
“这不是覆盖传统,而是让传统以新的方式延续,”她在展示时说,“就像一棵老树发出新枝。”
张真源被这个比喻打动了。会后,他找到夏星:“你奶奶听过你的改编吗?”
夏星的眼睛亮了起来:“不仅听过,她还帮我纠正了一些音调!她说虽然形式变了,但魂还在。”
这句话让张真源想起了李玉梅老师,那个始终支持他们创新探索的老人。时光流转,但有些精神在一代代传承。
中心五周年庆典前夕,林小雨来找张真源和苏然,脸上带着既兴奋又担忧的表情。
“我们收到了一个特别的请求,”她说,“一家国际科技公司想与我们合作,开发一个‘AI音乐传承’项目,用人工智能学习和保存濒危的传统音乐。”
苏然皱眉:“AI学习传统音乐?这听起来有点...”
“我知道,”林小雨点头,“最初我也很犹豫。但他们的理念很有意思——不是用AI取代人类创作,而是作为工具帮助传承。比如,AI可以学会老艺人的演唱风格,即使将来人不在了,那种独特的唱腔和韵味还能被学习和参考。”
张真源思考片刻:“有点像数字时代的师徒传承?”
“正是!”林小雨兴奋地说,“而且他们承诺所有数据都将开放共享,不申请专利。”
经过深入讨论,他们决定有限度地尝试合作,先从一些已经极度濒危、传承人年事已高的音乐形式开始。项目命名为“声脉永续”。
第一个参与的是西北地区一种即将失传的山歌,最后一位传承人已经九十二岁。当AI系统成功学习并模仿出老人的唱腔特点时,老人激动得流下眼泪:“没想到我这把老嗓子的调调,还能传到以后去。”
然而项目进行到一半时,争议出现了。一些传统音乐保护学者联名发表公开信,质疑AI传承的正当性:“音乐是活的文化,不是可以数字化的数据。这种冷冰冰的技术只会扼杀传统的生命力。”
面对质疑,中心没有回避,而是组织了一场公开辩论。正反双方激烈交锋,年轻的技术专家与年迈的文化学者各执一词。
辩论最激烈的时刻,夏星突然举手要求发言。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打开电脑,播放了一段视频:她的奶奶,那位侗族歌者,正在与AI生成的“自己年轻时的声音”对唱。一老一“少”的声音交织,创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二重唱。
播放完毕,夏星轻声说:“技术不冷冰冰,人才会冷冰冰。当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使用技术时,它就能成为文化的桥梁。”
会场陷入沉思。最后,双方达成妥协: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不能取代活态传承;所有数字化内容必须标注清楚来源和创作过程;传统音乐社区对如何使用他们的文化拥有决定权。
这场辩论意外地让中心获得了更多关注。越来越多传统音乐社群主动联系,希望参与“声脉永续”项目。甚至一些国际组织也来表示 interest(兴趣),想借鉴这个模式保护自己的濒危文化。
与此同时,中心的日常运营中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林小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更加开放、包容,鼓励更多实验性项目。有时她的决定会让张真源和苏然感到意外,但他们选择尊重和信任。
“记得我们当年吗?”苏然有一天对张真源说,“也希望前辈能给我们空间去尝试,哪怕是犯错。”
张真源点头:“传承不是复制,而是给予同样的信任和自由。”
中心成立七周年时,举办了一个特别展览:“回响的回响”,展示七年来中心产生的各种项目和影响。展览最后一面墙上,挂满了普通人的照片和故事——那些因中心而改变生活的人。
有一个聋哑孩子学会了通过振动“听”音乐;有一个退休工人发现了录制城市声音的爱好;有一个程序员辞去工作,全职做起了传统音乐数字化保护;甚至有一个曾经质疑中心的老学者,现在成为了最热情的支持者...
张真源和苏然站在这些照片前,久久无言。他们从未想过,当年那个小小的音乐梦想,会产生如此绵长的回响。
展览开幕式上,林小雨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中心将设立“国际声音文化交流基金”,资助中国年轻音乐人到世界各地学习交流,同时也支持外国音乐人来中国深入体验传统文化。
“音乐的本质是对话,”林小雨说,“而对话需要双向的倾听和理解。”
当晚的庆祝活动上,出现了一个感人场景:夏星和她的奶奶通过视频连线,与来自非洲、南美、欧洲的音乐人即兴合奏。语言不通,文化迥异,但音乐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节奏。
活动结束后,张真源和苏然漫步在中心的花园里。春夜暖风轻拂,远处隐约传来年轻音乐人们的欢声笑语。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已经成了旁观者。”张真源轻声说。 苏然握住他的手:“不,我们是 foundation(基础)。他们站在我们的肩上,所以能看得更远。”
几天后,他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夏星和其他年轻音乐人合作创作的一首曲子《薪火》,融合了侗族大歌、京剧、电子乐和世界音乐元素。曲子最后,是一段所有参与者的合唱:“前人栽树后人凉,薪火相传永不息。”
听着这首歌,张真源的眼眶湿润了。他想起多年前那个在海边徘徊的夜晚,担心自己的音乐理念太过超前,可能永远找不到知音。如今,他看到了那些理念如何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开出意想不到的花朵。
苏然轻轻靠在他肩上:“还记得王斌曾经嘲笑我们的理想主义吗?” “记得,”张真源微笑,“但他错了。理想主义不是幼稚,是一种勇气——相信音乐能够改变世界的勇气。”
那个周末,他们做了一个决定:将自己在中心的所有权益正式转让给新的管理团队,只保留顾问的身份。转让仪式简单而温馨,没有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只有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 small gathering(小聚会)。
林小雨代表团队送给他们一件特别的礼物:一个手工制作的海螺雕塑,上面刻着所有工作人员的签名,内部隐藏着一个微型播放器,收录了中心里各种熟悉的声音——开门声、笑声、讨论声、音乐声...
“无论你们在哪里,只要打开它,就能回到这个家。”林小雨说。
离开中心的那天,张真源和苏然没有告别,只是像往常一样散步回家。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不愿让他们离开。
走到半路,张真源突然停下:“其实我有个想法很久了...” 苏然好奇地看着他。 “我想写本书,不是回忆录,而是关于音乐如何连接人与人、过去与未来。” 苏然眼睛一亮:“而我可以用陶艺创作一系列作品,呼应每个章节的主题。”
两人相视而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充满了对新项目的兴奋和期待。
夜幕降临,家中工作室的灯光温暖而宁静。张真源打开那个海螺雕塑,熟悉的声音流淌出来,与窗外的城市夜曲交织在一起。
苏然拿出陶土,开始塑形。没有计划,没有草图,只是让双手随心中的旋律而动。
张真源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了:他们的音乐之旅从未真正结束,只是进入了新的乐章。而最美妙的是,这个乐章不再只属于他们两个人,而是属于所有被音乐触动过的心灵。
海螺仍在回响,但这一次,是千千万万个声音在一起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