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声音毫无波澜,
系统宿主原世界文武双全,武举夺冠时亦曾在策论环节拔得头筹,文科举对宿主而言并非难事,请正视任务。
谢云戟沉默片刻。
他想起天元帝国时,在军营的篝火旁,他曾为穗岁吟过自己写的边塞诗,那时她眼中闪烁的光亮,此刻想来仍觉温暖。

只是在这个等级森严的世界,空有才华不行,还得有相应的身份加持,才能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她面前。
谢云戟童生试考什么?
他捡起竹刀,指尖在粗糙的竹篾上摩挲。
系统童生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关,考经义、诗赋、策论。需先通过县试,方能依次参加后续考试。
系统随即传输了一份关于本朝科举制度的简要说明
系统宿主可利用现有积蓄购置教材,系统将提供基础辅导。
谢云戟连夜清点了钱袋。这些天卖竹编攒下的铜板,除了交房租和买吃食,还余下五十多枚。
他记得白日路过书铺时,一本《论语》就要二十铜板,看来得更拼命编些精巧物件换钱了。
次日天未亮,谢云戟便挑着竹篮去了早市。
他特意编了几只用彩线装饰的竹制书签,上面刻着简单的山水纹路,果然引得几位书生争相购买。
日头升高时,他揣着沉甸甸的钱袋直奔书铺,咬牙买下《论语》《唐诗选》和一本《策论入门》。
回到小院,他将竹篾堆到墙角,把书桌擦得锃亮。
铺开泛黄的书卷,指尖过那些工整的小楷,过往在书房与兵法典籍相伴、在案前挥毫泼墨的记忆涌上心头。
当年在军营,他不仅研读兵书战策、苦练骑射武艺,闲暇时也常与军中幕僚探讨经史、切磋诗赋,笔墨功夫从未落下。
傍晚编竹活时,他随口便能背出《论语》里的章节,还能顺势品评出几分新意,就像年在军中和同僚论策一般。
夜里点灯读书,遇到晦涩难懂的段落,便结合自己过往的见闻细细琢磨,很快便能豁然开朗。
有次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忽然想起穗岁在天元帝国处理政务时的模样。
笔尖一顿,墨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黑影——为了她,这点事不算什么。
半月后,谢云戟的竹编摊位旁多了个小木板,上面写着“代写家书”。
他的字既有武将的硬朗风骨,又不失笔墨韵味,加上收费低廉,竟也招揽了不少生意。
借着替人写信的机会,他得以练习书写,还能从市井百姓的家常里,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
这天收摊时,他路过街角的茶棚,听见几个秀才模样的人在议论县试。
xx听说今年县试的主考官是李御史,最看重策论里的实务见解。
xx唉,经义背了百遍,就怕策论写得不合心意。
谢云戟脚步微顿,默默记下"李御史""实务见解"几个字。
回到小院,他把《策论入门》翻到关于民生、防务的章节,想起自己在边境领兵时处理过的粮草调度、军民纠纷,心中已有了腹稿。
对于策论,他本就拿手,当年武举论能脱颖而出,靠的就是这些实打实的经验。
油灯下,他提笔写下第一个策论标题:《论边地军民互济之策》。
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昔日金戈铁马的岁月与眼前的书卷笔墨,竟在此刻奇妙地交融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文武兼修、意气风发的时光。
——我是累了的分割线——
作者感谢邴宝、富宝的收藏!
作者今天有点写不动了,可能再没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