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这日,天还未亮,谢云戟便已起身。
穗岁昨日命人送来的月白杭绸长衫熨烫得平整妥帖,领口绣着的暗纹兰草在烛火下泛着柔光。
他对着铜镜束发时,指尖触到素银发簪,忽然想起系统激活的身份——
原戍边将军谢承之子,三年前父母战死于北狄入侵之战,家道中落后隐于民间攻读,这身份既呼应了他策论里的边防见解,也让过往经历有了合理依托。
辰时三刻,礼部官员引着三百余名贡士穿过太和门。
金銮殿的金砖地面泛着冷光,御座上的皇帝身着明黄龙袍,目光扫过众人间,在谢云戟身上多停留了片刻。
此前主考官曾提过,这位贡士策论中对边防的见解,不似寻常书生空谈。
待众人行完三跪九叩大礼,皇帝开口,声音透过殿内回声传得清亮:
xx今日殿试,以‘治国之要’为题,尔等可尽抒己见,无需讳言。
内侍分发试卷时,谢云戟指尖触到宣纸微凉,快速扫过考题:
除“治国之要”策论,还有经义题“为政以德”,及一首“国泰民安”为题的五言律诗。
他先研墨构思律诗,望着殿外初升的朝阳,想起边境春耕时百姓劳作的场景,笔尖落下:
“旭日升丹陛,清风拂万家。田畴翻绿浪,市井起喧哗。政简民心悦,官清国运昌。愿随明主侧,共护此山河。”
写完轻声诵读,调整两处韵脚,确保平仄工整。
接着写经义“为政以德”,他没有照搬注释,而是结合“戍边将军之子”的身份:
“昔年随父在边境,见守将以仁待兵,士兵甘为效死;后游历民间,见县令清廉自守,百姓自发立碑。
此二者皆是以德为政之效——君以德治国,臣以德辅政,官以德牧民,方能山河稳固。”
最耗心力的策论,他先在草稿纸列提纲:
开篇点“治国之要在民、在兵、在官”,再分三部分展开。
写“解民生之困”时,想起穗岁提过的粮价问题,写道:
“当设‘常平仓’,丰年收粮储之,荒年平价售之,同时严查囤积居奇,使商不欺民、民不怨商”;
写“固边防之安”时,融入父母戍边经历:“北狄善骑射,当推‘屯田制’,士兵半耕半守,既解粮草之困,又能熟稔地形,再联络周边部落结盟,形成掎角之势”;
写“肃吏治之弊”时,提出设“监察司”,专查地方实务,与御史台分工协作,避免职权重叠。
策论写到一半,殿内忽起骚动——有位贡士紧张得打翻砚台,墨汁染了试卷,当场落泪。
皇帝未加斥责,只让内侍换卷,轻声道:
xx莫慌,仔细作答即可。
谢云戟抬眼瞥了一眼,收回目光继续落笔,想起穗岁信里“专心方能成事”的叮嘱,笔尖愈发沉稳。
申时初刻,谢云戟整理好试卷,走到御座前躬身呈上。
皇帝接过试卷,先翻到律诗部分,轻声诵读后点头:
xx‘共护此山河’一句,志向可嘉。
待看到策论里“屯田制”“监察司”的具体措施,眉头舒展,抬头问道:
xx你对边防的见解,倒似有亲身体会,家中可有亲人涉军旅?
谢云戟躬身作答:
谢云戟回陛下,臣父谢承曾为戍边将军,三年前北狄入侵,臣父母皆战死于沙场。
谢云戟臣幼时随父在边境生活,后家道中落,隐于民间攻读时,亦常思边防之策,盼能继先父之志,为国家守山河。
皇帝闻言,眼中露出动容:
xx原来你是谢承之子!谢将军当年死守雁门关三日,为援军到来争取时间,朕还记得他的功绩。
xx你能承父志,实属难得。
随即又问:
xx你提出的‘屯田制’,与前朝‘均田制’有何不同?
谢云戟前朝‘均田制’侧重分田予民,‘屯田制’则是士兵与百姓协作——士兵守边兼耕作,百姓务农助军需,二者相辅相成,既固边防,又解粮草之忧。
谢云戟答得条理清晰,皇帝又追问“监察司”与御史台如何协调,他一一详解分工,语气从容不迫。
待所有贡士交卷,皇帝召大臣入偏殿议名次。
主考官捧着谢云戟的试卷:
xx此卷策论务实,经义新颖,且身世与见解相合,无半句虚言。
李御史附和:
xx其对边防的认知,远超一般文人,可见是真有体会。
皇帝翻看试卷良久,颔首道:
xx既有报国之志,又有治国之才,今科状元,非谢云戟莫属。
——分割——
作者感谢庾宝 邱宝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