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的交集**
日子平稳地向前流淌。关雎尔逐渐在新公司站稳脚跟,她负责的用户研究模块成了项目推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享受着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虽然忙碌,却充实而愉悦。
那本《用户体验要素》被她放在办公桌一角,时常翻阅。谢滨之后没有再主动联系,仿佛那次赠书真的只是一次同行间的顺手之举。关雎尔偶尔在行业新闻里看到他们公司的动态,会下意识地多看一眼,但也仅此而已。
一个周三的傍晚,关雎尔加班核对完最后的用户测试数据,脖子酸涩,决定绕道去公司附近新开的一家独立书店逛逛,换换心情。
书店不大,但选书品味独特,氛围安静。她在心理学书架前驻足,指尖掠过一排书脊,试图找一本关于认知偏见的著作。
“是这本吗?”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旁传来。
关雎尔侧头,微微一怔。谢滨站在不远处,手里正拿着她想要找的那本书——《思考,快与慢》。
“好巧。”谢滨将书递给她,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刚在那边看到你,没想到你也对这本书感兴趣。”
关雎尔接过书,有些意外:“谢谢。确实想找来看看。你也常来这家店?”
“偶尔。喜欢这里的安静。”谢滨的目光扫过她抱着的几本书,“看来关小姐是这里的常客。”
很自然的对话,没有刻意搭讪的嫌疑,像是老友偶然相遇。他们简单交流了几句对几本书的看法,谢滨的见解独到,却不卖弄,语气始终平和尊重。
结账时,关雎尔拿出手机,谢滨却已经自然地递出了自己的卡:“刚好有会员折扣,一起吧。”
“这不太合适……”关雎尔下意识拒绝。
“就当是感谢上次论坛的启发。”谢滨语气轻松,不容置疑地完成了支付,将装好的书递给她,“希望下次还有机会交流。”
他的举动大方自然,没有给她带来压力。关雎尔只好再次道谢:“那下次我请你喝咖啡。”
“好啊,那我记下了。”谢滨笑着应下,态度坦然。
走出书店,两人自然地走向不同的方向。关雎尔抱着书,回头看了一眼谢滨消失在街角的背影,心里那种微妙的感觉又浮现出来。两次相遇,巧合得有些过分。
接下来的几周,这种“巧合”又发生了两次。一次是在一个偏门的纪录片影展,一次是在一个关于城市声音收集的小众工作坊。每次谢滨都表现得恰到好处——认出她,点头致意,简单交谈几句,然后各自活动,从不逾矩。
他甚至开始偶尔给她分享一些她可能感兴趣的专业文章或活动信息,内容精准地契合她正在研究的课题。关雎尔礼貌回复,也会分享一些自己的发现。他们的交流停留在专业层面,像两个互相欣赏的同行。
但关雎尔并非不谙世事的少女。她逐渐意识到,这些“巧合”恐怕并非全然偶然。谢滨在用一种极其耐心、极其尊重的方式,缓慢地、不令人反感地进入她的视野。
她感到一丝困扰,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小心翼翼对待的尊重感。他没有穷追猛打,没有油滑套路,只是安静地出现,分享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这天晚上,22楼难得四人齐聚吃饭。邱莹莹叽叽喳喳说着公司的八卦,樊胜美分享着理财心得,安迪偶尔点评几句新闻。
关雎尔有些心不在焉,筷子无意识地拨着碗里的米饭。
“关关,你怎么了?胃口不好?”樊胜美细心地问道。
关雎尔回过神,犹豫了一下,还是简单提了提谢滨的事,略去了细节,只说是工作中认识的一个同行,最近偶遇了几次,交流了些专业问题。
“哇!听起来有情况!”邱莹莹立刻来了精神,“多大年纪?做什么的?长得怎么样?”
“莹莹!”关雎尔脸红了一下,“就是普通同行交流。”
安迪放下筷子,看了关雎尔一眼:“听起来是个很懂策略的人。把握分寸,投其所好,循序渐进。”
樊胜美也点头:“是啊,关关,这种慢热的方式,要么是极度尊重,要么是……”她顿了顿,“手段高明。你多留心。”
关雎尔点了点头:“我知道。我会注意分寸的。”
她心里有些乱。理智告诉她应该保持距离,但情感上,那种被默默关注、被精准理解的感觉,又让她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悸动。
回到房间,她点开和谢滨的聊天窗口。最后一条信息是他发来的一篇关于“行为设计学”的论文链接,她还没有回复。
她盯着屏幕看了许久,最终打字回复:「谢谢分享,这篇的角度很新颖,特别是关于动机触发的那部分。」
几乎在她消息发出的瞬间,对话框顶端显示了“对方正在输入…”。
谢滨的回复很快跳出来:「你也注意到那部分了?我正想这一点在实际应用中的伦理边界可能是个问题。」
话题再次回到了纯粹的专业探讨。
关雎尔看着屏幕,轻轻叹了口气。这个人,确实很懂得如何不让别人感到为难。
她合上手机,决定顺其自然。现在的她,有比纠结这些微妙情愫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至于谢滨,是巧合还是刻意,是真诚还是手段,时间自然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