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行虽有小插曲,但论坛本身给关雎尔带来了远超预期的收获。不仅是与同行交流激发了新的灵感,一位资深出版人的私下肯定更让她信心倍增。回沪的高铁上,她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的创作冲动中,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想法。
与陈朗那短暂的、略显尴尬的同程,很快被这种蓬勃的事业心冲淡了。她甚至有些感激这次短暂的出行,让她更清晰地确认了自己当下最强烈的渴望是什么——是写出更好的作品,是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相比之下,那些微妙的情感涟漪,显得无足轻重。
回到2204,她甚至来不及好好整理行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将高铁上的思绪碎片整理成大纲。直到夜深人静,腹中饥饿,她才从那种忘我的状态中抽离出来。
煮了碗简单的面,她一边吃,一边刷了刷手机。姐妹群里满是问候她归来的消息。她拍了下碗里的面,发到群里:“平安归来。血槽已空,但灵感爆棚。”
群里立刻热闹起来。
曲筱绡:“欢迎回巢!灵感爆棚是遇到了杭州的才子吗?[坏笑]”
樊胜美:“回来就好,累坏了吧?赶紧休息。”
邱莹莹:“关关辛苦了!新书是不是快好了?”
安迪:“收获颇丰就好。期待新作。”
关雎尔看着屏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无论在外面经历了什么,回到这个群里,就像回到了最安稳的港湾。她们永远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快乐的分享对象。
她简单分享了几句论坛的见闻,略过了陈朗那段,重点说了出版人的鼓励和自己的创作计划。
姐妹们纷纷为她高兴,出主意的出主意,鼓励的鼓励,气氛热烈又温暖。刚才还因独自奋战而有些冷清的房间,仿佛瞬间被这群姐妹的笑语填满了。
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和支持感,让她心里那点因拒绝别人而产生的细微别扭,彻底烟消云散。她更加确信,自己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她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寄托,早已被22楼的姐妹情谊和热爱的写作事业填满,并不急切需要一份不确定的男女关系来补充。
第二天是周日,关雎尔睡到自然醒,彻底放松。中午,她正打算随便吃点东西,门铃响了。
是邱莹莹和曲筱绡,两人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外卖盒,笑嘻嘻地站在门口。
“Surprise!”曲筱绡嚷嚷着,“给我们的大作家接风洗尘!顺便慰劳一下你枯竭的胃!”
“樊姐本来也要来,临时有点事,安迪姐在开会,就我俩代表啦!”邱莹莹补充道,眼睛亮晶晶的。
关雎尔又惊又喜,连忙让她们进来。餐盒打开,全是她喜欢的菜色,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你们也太好了吧!”她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必须的!22楼优良传统,不能忘!”曲筱绡大手一挥,自顾自地去厨房拿碗筷。
邱莹莹则好奇地打量着她的书房:“关关,新书大纲怎么样了?快跟我们讲讲!”
三人围坐在客厅地毯上,像过去无数个在2202的日子一样,边吃边聊。关雎尔兴奋地分享着杭州之行的收获和新书的构思,曲筱绡和邱莹莹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各种天马行空( mostly 曲筱绡)或朴实真诚( mostly 邱莹莹)的建议。
气氛轻松又快乐。关雎尔看着眼前叽叽喳喳的两人,心里被一种巨大的暖意和踏实感包围。这就是她的生活,她的根。无论外面有什么风雨或诱惑,这里永远是她回归的锚点。
吃完饭,曲筱绡赖在沙发上刷手机,邱莹莹帮着关雎尔收拾残局。在厨房洗碗时,邱莹莹小声问:“关关,杭州……那个,陈朗没再怎么样吧?”
关雎尔笑了笑,摇摇头:“都说清楚了。没事了。”
“哦,那就好。”邱莹莹点点头,没再多问,只是说,“反正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支持你。”
简单一句话,却让关雎尔觉得无比安心。
送走两人,关雎尔看着恢复整洁的家,心里一片宁静。杭州带来的创作激情,姐妹带来的温暖慰藉,让她整个人都处于一种饱满而充盈的状态。
她走到书桌前,准备继续上午的写作。目光掠过窗外,正好看到陈朗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超市购物袋,低着头,似乎有些心事重重。
关雎尔平静地看着,内心没有任何波澜。就像看任何一个普通的邻居一样。
她的世界很大,也很满。有挚友,有热爱的事业,有清晰的目标。
那些短暂的、未能同频的插曲,终会像细小的尘埃,落在过去时光的褶皱里,了无痕迹。
而她,目光向前,脚步坚定,正准备驶向更广阔的创作海洋。她的锚,早已深深地、牢牢地,扎在了那些永远不会离开的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