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清静雨后
本书标签: 现代 

九章

清静雨后

纸间雪

第十章 灯影里的旧约

雪还没停,午后的光线透过积雪的窗棂,在书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晚把银橘灯捧在手里反复摩挲,灯壁上“岁暖”二字的刻痕里还沾着点雪粒,她用指尖轻轻拂去时,忽然触到灯底有处细微的凸起——像是藏着东西。

“你看这里。”林晚把银橘灯翻过来,沈知行凑过来细看,灯底的木塞比周围略高些,他用指甲小心抠开,一张叠得极小的纸片滑了出来。纸片泛黄发脆,像是被妥善藏了几十年,展开后,上面是爷爷的字迹,比信里的笔画更潦草些,带着点仓促的温度:“阿朔此去需避世百年,待桂花开满巷口第三株时,可持橘灯来取桂花酿。若我不在,便交予晚晚,她知暖。”

“百年?”沈知行轻声念出这两个字,林晚握着纸片的手微微发颤——爷爷写下这张纸条时,该是知道自己等不到那一天的,却还是把约定托付给了她。窗外的雪又大了些,桂树枝上的积雪簌簌落下,她忽然想起巷口确实有三株桂树,是爷爷年轻时栽的,每年秋天,第三株的花期总比前两株晚些,香气却最浓。

入夜后,炭炉的火温降了些,林晚把银橘灯放在爷爷的砚台上,想让它离暖近些。刚转身要去添炭,忽然瞥见灯壁亮了起来——不是火光,是种极淡的银辉,从“岁暖”二字的刻痕里漫出来,映在墙上,竟显出了模糊的影子。

那是个雪夜的场景,年轻的爷爷捧着盏橘灯,站在书屋门口,对面站着个穿深色斗篷的青年,兜帽下露出银灰色的眼睛,正是年轻时的阿朔。“这盏银橘灯你带着,”爷爷的声音从灯影里传出来,带着点少年人的爽朗,“夜里走山路能照个亮,也能挡些寒气。”阿朔接过灯,指尖碰了碰爷爷的手背,又飞快缩回去,低声说:“我若回来,定带最好的月光给你。”

灯影晃了晃,画面忽然散了。林晚愣在原地,眼眶发热——原来爷爷说的“暖光不引麻烦”,背后还有这样的约定。沈知行走过来,轻轻揽住她的肩,刚要说话,就听见门轴又发出“吱呀”一声轻响,比昨夜更轻,像是怕惊碎了屋里的灯影。

“我来赴约了。”阿朔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没戴兜帽,银灰色的眼睛在银橘灯的光里显得格外柔和,手里提着个陶瓮,瓮口封着红布,还沾着点雪粒。“今日雪停得早,天没亮透,我能多待片刻。”他走到桌前,把陶瓮放在银橘灯旁,“这是用百年前你爷爷种的桂花酿的酒,当年他说,等我回来,要一起喝一杯。”

林晚掀开红布,一股清冽的桂花香漫开来,混着酒的微醇,竟让人想起秋天的暖。“爷爷还说,要等桂花开满巷口第三株时……”她的话没说完,阿朔就笑了,指了指窗外:“我来时看了,第三株的枝桠上,已经有了明年的花苞。”

沈知行取来两个青瓷杯,是爷爷留下的旧物,杯沿还带着点细小的桂花纹。阿朔倒酒时,林晚忽然发现他的指尖不再像昨夜那样冰凉,竟有了点微温。“这几年我在南方待着,靠山间的晨露和月光活,偶尔也会晒些不烈的太阳。”阿朔像是看穿了她的疑惑,举起酒杯,“是你爷爷教我的,他说‘活着不是躲着光,是找到能让自己暖的东西’。”

酒杯碰在一起,发出轻脆的响。桂花酒入喉微甜,带着雪夜的清冽和时光的暖。阿朔说起这几十年的事,说他躲在深山里看桂花开了又落,说他每年雪夜都来巷口,只敢远远看着书屋的灯,直到今年看见林晚和沈知行在屋里整理旧信,才敢走近。“我总怕惊扰了这里的暖,”他望着银橘灯,“你爷爷的灯,亮了六十三年,我不能让它灭。”

天快亮时,阿朔起身要走。林晚把那盏爷爷当年做的橘灯递给他,灯里还点着小小的烛芯,暖光透过纸壁,映得他的侧脸格外柔和。“爷爷说,暖光不用还。”她轻声说。阿朔接过橘灯,指尖在灯壁上轻轻碰了碰,像是在告别,又像是在承诺:“明年秋天,我来送桂花。”

门关上时,东方已经泛起了微光。沈知行握着林晚的手,看着桌上的陶瓮和银橘灯,忽然笑了:“原来爷爷的约定,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林晚点头,把那张纸片放回银橘灯底,再盖上木塞——像是把时光里的温柔,又妥帖地藏了起来。

窗外的雪已经停了,巷口的桂树枝上,积雪开始慢慢融化,露出墨绿的叶片。林晚知道,等明年秋天,第三株桂树开花时,会有个带着银橘灯的访客,踩着桂花香来赴约,而这间书屋里的暖,会一直等着,等着每一个未完的故事,慢慢开花。

上一章 八章 清静雨后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