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流转,在人族的聚落中刻下了成长的痕迹,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依靠着伏羲的智慧与女娲的慈爱,部落日益兴旺,一张张新的面孔在窝棚间嬉戏,炊烟升起的地方也越来越广。然而,人口的增多,如同不断张开的嘴,对食物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往依赖的狩猎与采集,开始显露出其不稳定的弊端。森林中的猎物并非取之不尽,果实的成熟也遵循着时令,一旦收获不佳或狩猎空手而归,饥馑的阴影便会笼罩整个聚落。
尤其是那渭水中的鱼群。它们在水下灵活地游弋,鳞片在朦胧的光线下偶尔闪烁,是显而易见的美味与滋养。然而,对于岸上的人们来说,这些游鱼却可望而难及。他们尝试用削尖的木棍奋力刺去,往往徒劳无功,只能溅起一片水花;他们试图用双手在浅水区围捕,但鱼儿总能从指缝间轻盈溜走。许多人只能长时间站在水边,望着那水中自由穿梭的身影,眼中充满了渴望与无可奈何的叹息。
女娲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她的孩子们那失望的眼神,比任何凶兽的咆哮更让她揪心。她是创造之母,赋予了他们生命,便更要为他们找寻维系生命之路。她时常独自漫步在水边、林间,清澈的目光流连于自然界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寻求着启示。
一日,晨曦微露,露珠在草叶上滚动。女娲注意到一张巨大的蛛网悬挂在林间枝杈上,网上缀满了晶莹的露水,如同缀满珍珠的罗帐。一只不小心的飞虫撞入网中,立刻被那粘性而坚韧的丝线牢牢缠住,任凭如何挣扎也难以脱身。蜘蛛则不慌不忙地从隐匿处现身,去享用这顿天赐的早餐。女娲驻足凝视,那看似柔弱的丝线,因巧妙的交织而蕴含了捕捉的力量。
另一日,她行经一片古老的藤蔓丛,看到多年生的粗壮藤蔓与新生长的细嫩枝蔓相互缠绕,彼此依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片片天然的、疏密有致的罗网,将那片空间分割开来,一些小兽在其中穿梭时,有时也会被短暂地绊住脚步。
灵光,如同穿过浓雾的阳光,瞬间照亮了女娲的心田。网!一种模仿天然造物,能够以柔克刚,广泛笼罩,被动捕捉的工具!
她立刻行动起来。她采集来河边那些韧性极强的野麻,剥取其纤维,反复揉搓成结实的麻线;她又选取了那些细长而极具弹性的藤蔓表皮,细心剥离出来。她坐在聚落旁的大石上,开始尝试将这些材料交错编织在一起。
起初的几次尝试充满了挫折。手指被粗糙的纤维磨得发红,编织出的网眼要么太大,鱼儿可以轻松穿过;要么太小过于密集,入水后阻力巨大,难以操作;要么结构松散,轻轻一拉就断裂开散。但女娲的心中充满了确定的希望,这点困难无法使她退缩。她拥有的是母神的耐心与智慧。
她一次次地改进编织方法,调整着经纬线的交错节奏,摸索着如何打结才能既牢固又不失灵活。她仔细思考着需要捕捉的鱼儿的大小,反复调整网眼的最佳尺寸,既能让成鱼难以逃脱,又不会浪费材料。她试验着不同材料的混合使用,以增加网的强度与耐用性。
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落月升,失败的作品在她身边堆积又被她拆解重来。终于,在她灵巧的手指下,第一张结实、均匀、实用的大网诞生了。它看似轻柔,却蕴含着巧妙的力与美。
她召集了一些对此最为好奇的族人,带着这张凝聚了心血与智慧的作品,再次来到了渭水河边。在众人疑惑又期待的目光中,女娲选择了一处水流相对平缓、鱼群时常经过的河湾。她深吸一口气,双臂运足气力,将那折叠好的网如同撒出希望一般,奋力向水中抛去。
网在空中散开,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带着沉子悄然没入水中,缓缓下沉。时间仿佛变得缓慢,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定着那没入水下的网绳。
稍待片刻,女娲感觉时机已到,便与身边几位强壮的族人一起,握住网绳,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将网向岸边拉回。
网离开水面时,显得沉重了许多。当它完全被拉上岸边时,人群中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惊喜欢呼!网中,赫然有数条肥硕的大鱼正在奋力地挣扎、跳跃,鳞片在光线下闪烁着银光!成功的喜悦,如同温暖的浪潮,瞬间席卷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族捕鱼的方式。它极大地提高了捕鱼的效率,一网所得的收获,往往远超之前许多人忙碌一整天的总和。渭水这条母亲河,真正成为了取之不尽的宝贵粮仓,为部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大大缓解了食物压力。
但女娲的创造并未止步于此。渔网的成功,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她顺势将这种交错编织的技术推广开来。人们开始用更细的麻绳、草茎编织各种大小不一的篮筐,用来盛放采集的果实、储存食物、收纳物品,不再仅仅依赖笨重的皮囊或易碎的陶坯。他们又模仿编织出更紧密、更厚实的席垫,铺在窝棚的地上,有效地隔绝了地面的潮湿与寒气,让人们睡得更加安稳舒适。
编织术,这项源自模仿自然、经由女娲之神巧手点化的生活技能,如同春风化雨,悄然却又深刻地改善了人族的生存条件,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安稳、便利,文明的前行之路,也因这实用的智慧而变得更加坚实。
————
消息
【剧本】《黑红》已完结,欢迎欣赏、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