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劫的创伤虽已平复,但那场灾难在人们心中投下的阴影却久久不散。洪水退去,烈火熄灭,大地重焕生机,然而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生命,却成为生者心头难以愈合的伤口。每当夜幕降临,星光黯淡,总有人站在茅屋外,望着远方黑暗中的山峦,心中充满迷茫与追问:亲人的魂魄归于何处?他们的形骸该如何安置?那最终的告别,该如何进行?
以往的处理方式简单而直接,甚至近乎残酷。逝者被随意放置在荒野之中,或弃于山洞之内,任由风雨侵蚀,野兽啃噬。有时,因处置不当,遗体腐化引发瘟疫,给部落带来二次灾难。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对待死亡的随意方式,让生者心灵无处安放,哀思无处寄托,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也停留在浅薄的层面。
女娲行走于各部落之间,她那敏锐的心灵感受到了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无形哀伤。她看到一位母亲在孩子的弃尸处终日徘徊,眼神空洞;她见到壮年男子在父亲遗骨旁沉默不语,拳头紧握;她注意到老人们在夜晚围坐火堆旁,望着跳跃的火焰,却无法言说心中的困惑。
死亡,这个生命必然的终点,成为了人族心中最大的谜团与恐惧。
夜深人静时,女娲与伏羲站在高山之巅,俯瞰沉睡中的部落。零星的火光在黑暗中闪烁,如同人族对生命理解的微光,明明灭灭,摇曳不定。
“众生对死亡的恐惧与迷茫,如同迷雾笼罩心灵。”女娲轻声道,她的眼中映照着星光,也映照着对人族命运的忧虑。
伏羲沉默片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而后缓缓道:“天地有四时,日月有升沉,万物有生灭。死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如草木冬日枯槁,春日复生;如日月西落,必再东升。然此理深奥,非人人能悟。”
女娲点头:“正因如此,需要一种方式,让生者能安放哀思,让逝者能得尊重,让族群能理解生死循环之理。”
于是,女娲开始深入思索丧葬之礼的制定。她不仅观察人的情感需求,也研究天地的运行规律。她注意到野兽会将死去的同伴掩埋,某些鸟类会为伴侣哀鸣数日不止;她看到落叶归根,化作春泥更护花;她感受到四季轮回中蕴含的新生与消亡的平衡。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沉思与观察,女娲终于有了完整的构想。
她首先召集各部落首领和有智慧的长者,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中央堆起一个小小的土堆作为示范。
“万物有生有死,如四时轮回,此乃天地常数。”女娲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传遍每个人的心灵,“逝者虽去,其形应受尊重,其灵应得安宁。今我将制定丧葬之礼,非为否定死亡之悲,而为赋予生命之重。”
她详细讲解了丧葬的各个环节和其中深意。
对于遗体的处理,女娲教导人们以洁净的麻布包裹,解释道:“麻布源于大地,终将归于尘土,以此包裹形骸,象征生命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包裹之举,是对形骸最后的尊重与保护。”
对于墓地的选择,女娲指明要“择高燥之地,挖土为穴,深深埋葬”。她亲自示范如何挖掘墓穴,多深为宜,如何辨别土壤和方位。“高地免于水淹,干燥防止腐速,深埋免遭兽扰。此举既是对逝者的保护,也是对生者的负责。”
对于封土为坟,女娲解释道:“坟者,标记也,记忆也。使生者知所祭奠,使后人知所尊重。土堆之形,圆融如天,稳固如地,象征魂魄已归天地怀抱。”
女娲特别强调了丧葬仪式的重要性。她规定,族人需围绕坟茔,表达哀悼之情。“悲恸需要出口,哀思需要表达。围聚一起,共同悼念,使个人之悲化为族群之共情,孤独之痛得以集体分担。”
她鼓励人们讲述逝者生平,感念其功绩与德行。“死亡不是抹去,而是铭记。讲述逝者故事,使其在族群记忆中获得新生。肉体虽腐,精神永存。”
守孝之制是女娲着重制定的部分。“守孝期间,减少娱乐,非为苦修,而为内省;非为自罚,而为感恩。以此段时间,思考生命意义,感念亲人恩情,重新认知生死。”
这些规定起初在一些部落中遇到了阻力。有年轻力壮者认为过于繁琐;有务实派认为浪费人力物力;甚至有人私下议论:“人死如灯灭,何须如此大费周章?”
转机发生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部落中一位年轻母亲因难产去世,留下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和悲痛欲绝的丈夫。按照旧俗,她的遗体应当被弃于西山沟壑。但这次,女娲亲自前来,带领族人按照新礼为她送行。
女娲以洁净麻布仔细包裹女子遗体,轻声吟唱起古老的安魂曲。那旋律古朴悲怆,却又蕴含着奇异的平和力量,让在场每个人的心渐渐沉静下来。她被安葬在一处向阳的高坡,坟茔整齐,封土圆满。族人围绕坟茔,讲述她生前的善良与勤劳,她的丈夫抱着婴儿,泪流满面却不再绝望。
仪式结束后,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笼罩着所有人。他们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死亡的重量和生命的珍贵。
更令人惊讶的是,三日后,那位原本奄奄一息的婴儿竟然奇迹般地健康起来,眼神明亮,哭声有力。族人纷纷传言,是妥善安葬母亲的仪式带来了祝福。
自此,丧葬之礼逐渐被各部落接受并传承下去。
女娲并不止步于形式的确立,她继续深入教导人们理解丧葬之礼背后的哲学思考。
她与伏羲一同观天地变化,向人们解释:“埋葬之深,如冬藏之深,皆为了新春之生;坟茔之形,如孕育之腹,象征死中有生;麻布之裹,如胞衣之包,预示重新孕育。”
伏羲则以八卦阐释生死之道:“生死如阴阳相推,如乾坤交替。丧葬之礼,实为阴阳转换之仪式,使亡者安然入阴,生者坦然向阳。”他以坎卦象征水,代表死亡与终结;以离卦象征火,代表生命与延续;指出只有承认坎之必然,才能真正珍惜离之珍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丧葬之礼不仅安抚了生者的心灵,还意外地促进了人族文明的多方面发展。
墓地的选择使人们开始研究地理形势,逐渐发展出最初的风水学;守孝期间的行为规范促进了伦理道德的形成;共同参与的葬礼仪式加强了族群的凝聚力;对逝者的纪念促使人们开始记录祖先的事迹,为历史记载埋下种子。
一年后的清明时节,女娲注意到各个部落的人们自发前往坟地,清理杂草,添上新土,摆放祭品。他们不再是最初那种纯粹悲伤的表情,而是在哀思中多了几分宁静,在缅怀中多了几分感恩。
一位老人对女娲说:“自从有了丧葬之礼,我们知所去从。父母虽逝,知其安处;子女虽夭,知其归所。心中之痛虽仍在,却不再迷茫无助。”
女娲欣慰地点头,她知道,丧葬之礼的成功实施,使人族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深厚和复杂。面对死亡的态度,真正衡量着一个文明的精神高度。
是夜,女娲站在山岗上,望着星空下零零散散的坟茔,对伏羲说:“今日方知,对逝者的尊重,实为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接纳,实为对存在的超越。”
伏羲执手相望:“天地有大爱,不仅爱生,亦爱死。生死循环,方成宇宙。今人族悟此理,文明之基自此坚不可摧。”
远处,部落中传来悠扬的埙声,那音乐既悲且美,哀而不伤,仿佛是对逝者的告别,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在这旋律中,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正悄然成熟,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即将破土而出,迎接光明。
丧葬之礼,这看似面对终结的仪式,却成为了人族精神新生的起点。在认识死亡的过程中,人族真正懂得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这是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精神标志。
————
消息
【剧本】《黑红》已完结,欢迎欣赏、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