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中华始祖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五十一章 文字肇始

中华始祖

日月轮转,春秋更迭。人族在伏羲与女娲的引领下,已建立起井然有序的部落文明。市廛繁荣,弦歌不绝,嫁娶有礼,丧葬有仪。然而,随着部落联盟的扩大,事务日益繁杂,结绳记事的局限性愈发凸显。

这年仲春,各部落首领再度聚会议事。大帐中央,负责记录的老者面前悬挂着密密麻麻的绳结,大小不一,颜色各异。

“三月前,西山部落贡鹿皮五十张。”老者指着一段绳结解释道,但随即面露困惑,“然则所为何事,却...却记不真切了。”

又有一段绳结记录着某次狩猎收获,但究竟猎得多少野羊、多少山鸡,已无法分辨。

最麻烦的是,当使者带着打结的绳索前往远方部落传达消息时,接收者常常误解其中的含义。一次误传险些导致两个部落兵戎相见。

伏羲静坐帐中,凝视着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绳结,眉头深锁。夜幕降临,众人散去,他独坐渭水之滨,望着水中月影出神。

“形可系,意难缚啊。”他轻声叹息。结绳能记数,却难载意;能示事,却难传神。

此后数月,伏羲陷入深深的思索。他观察龟甲上天然的裂纹,那纵横交错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他研究鸟兽留在泥地上的足迹,每种动物都有独特的印记;他揣摩山川的脉络走势,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奔流的轨迹;他仰望星空,星辰排列成各种图案,亘古不变地传达着天界的讯息。

一日暴雨初歇,彩虹横空。伏羲漫步林间,忽见一群鸟雀从头顶飞过,它们的爪印清晰地印在湿润的泥地上,形成各种有趣的痕迹。这些痕迹既非实物,却能让人立刻联想到飞鸟。

一道灵光如闪电般划过伏羲的脑海。

“万物皆有形,意念亦可具象为形!”他脱口而出,激动地拾起一根树枝,在泥地上勾画起来。

他首先尝试画一只飞鸟,但很快发现太过写实既费时又难以统一。他停下笔,凝视着鸟雀的爪印,忽然醒悟:何不抓住事物最核心的特征?

他再次动笔,不再追求完全写实,而是用最简练的线条加以概括。看到水流,便画出一道弯曲的线“ㄟ”;看到山峦,便画出起伏的轮廓“⛰”;看到刀刃,便画出锋利的转折“�刀”;看到目视前方,便画出一个圆圈中间加一点“◎”。

这个创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伏羲一度陷入困境:如何表示抽象的概念?

他思考“上”与“下”的表示方法,苦思冥想三日不得其解。第四日清晨,他看见一片树叶从树上飘落,忽然顿悟:一横在上为“⼀”(上),一横在下为“⼁”(下)!

这个突破让伏羲欣喜若狂。他继续创造更多符号:一人在树旁为“休”,表示休息;火焰上升为“炎”,表示炎热;手持石斧为“伐”,表示砍伐……

每创造一个符号,伏羲都赋予它固定的读音和含义。他谨慎地选择那些最能代表事物本质的特征,确保不同部落的人看到都能理解。

三个月后,伏羲已创造出近百个符号。他选择月圆之夜,再次召集各部落首领和智者。

篝火熊熊,众人围坐。伏羲命人抬来刮平的木片和准备好的颜料。他手持毛笔,饱蘸朱砂,在木片上画下第一个符号“ㄟ”。

“此为何物?”伏羲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犹豫道:“似水波流动?”

“善!”伏羲点头,“此即‘水’字。”

他又画“⛰”:“此为何?”

“似山峦起伏?”有人答。

“此即‘山’字。”

接着,伏羲展示了更多符号:日、月、火、木、人、手、口、目……每一个符号都引发阵阵惊叹。最奇妙的是,当伏羲将某些符号组合时,竟能表达更复杂的意思。

“人”倚“木”为“休”,表示休息;“刀”划“牛”为“物”,表示宰割;“手”持“斤”为“兵”,表示武器。

然而,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狩猎部落的首领皱眉道:“这些弯弯绕绕,不如结绳简单直接!”

伏羲不慌不忙,命人取来结绳和木片各十件。他让十人分别用结绳和符号记录同一件事:西山部落贡鹿皮五十张,换粟米百瓮。

结果令人震惊:结绳组只能记下大概,细节全凭记忆;符号组却准确记录了所有信息,即使过了三天,依然能够完整解读。

更令人信服的演示在后头。伏羲让使者带着刻有符号的木片前往一日路程外的部落。次日使者带回回复,信息传递准确无误!

这下,再无人质疑符号的优越性。各部落智者开始狂热地学习这种神奇的符号。伏羲亲自教导,从最简单的象形字开始,逐步深入到指事字、会意字。

文字的学习和传播并非易事。不同方言的读音差异、相似符号的混淆、新旧记事的过渡,都带来了重重困难。但伏羲以惊人的耐心和智慧,一一化解。

他规范每个符号的写法,制定教授的方法,甚至编创歌谣帮助记忆:“日圆月弯,水火相对;上山下口,人手足备……”

一年后,文字在各部落间基本普及。智者们在木片、龟甲、兽骨上刻划符号,记录部落大事、市廛交易、天文观测、医药知识。

最年长的部落长老激动地说:“往日智慧随老人逝去,今朝知识因文字长存!”

文字的创造带来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它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大量地积累和传承。狩猎的最佳时节、草药的采摘地点、洪水的周期规律……所有这些宝贵经验不再依赖口耳相传,而是被永久记录下来。

思想的载体,从此有了坚实的形态。文明的发展,因此插上了翅膀。

月夜下,伏羲与女娲漫步河畔。岸边沙地上,有孩童用树枝歪歪扭扭地画着刚学的符号。

女娲微笑道:“昔日我以泥土造人形,今朝你以文字铸人魂。形魂兼备,文明乃真。”

伏羲俯身抚平沙地,画下一个“明”字——日月相合为明。

“文字如灯,照亮蒙昧;如舟,渡人过遗忘之河。”他望着远方星空,“然此灯此舟,终需人自擎自划。文字载道,道在人心。”

河水潺潺,仿佛在应和着他的话语。沙地上的符号在月光下泛着微光,那是最初的文字,也是永恒的火种,将照亮这个民族走向未来的漫漫长路。

从此,中华文明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新纪元。这些原始而充满智慧的符号,将在后世演变成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的文字体系之一,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至今仍在被书写、被阅读、被传承。

————

消息

【剧本】《黑红》已完结,欢迎欣赏、指正,谢谢!

上一章 第五十章 市廛之始 中华始祖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五十二章 文字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