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化入天地之后,岁月如常流转,四季依旧更迭。人们逐渐习惯了没有始祖直接指引的日子,文明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然而,在一些极其特殊的时刻,一些心性纯良的贤者发现,始祖的关怀似乎从未真正远离,只是以另一种更加隐秘的方式存在着——那便是"梦授"。
第一个有记载的梦授,发生在女娲化归后的第七个春天。河洛部落爆发了一场奇怪的瘟疫,患者浑身发热,皮肤出现红斑,咳嗽不止。巫苓尝试了所有已知的药方,却都效果甚微。看着族人一个个倒下,她心急如焚,连续七天七夜不眠不休地翻阅医药记录,尝遍周边草药。
第七夜,极度疲惫的巫苓终于伏案小憩。朦胧中,她看见女娲娘娘的身影在一片迷雾中若隐若现,手中托着一株奇特的植物:茎秆紫红,叶片呈锯齿状,开着淡黄色的小花。女娲没有说话,只是慈爱地看着她,然后将植物轻轻放在地上。
巫苓猛然惊醒,梦中那株植物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她立即点燃火把,按照梦中的印象在山野间寻找。终于在黎明时分,在一处僻静的山涧边,发现了与梦中一模一样的植物。她小心翼翼地将它采回,煎汤给病人服用。奇迹发生了——高烧很快退去,红斑也逐渐消散。
巫苓将这种新药草命名为"梦授草",并在医书中详细记录:"得始祖梦授,获此良药。其性寒凉,味苦,清热毒,解瘟病。"此后,梦授草成为治疗热毒之症的良药,拯救了无数生命。
几乎在同一时期,年轻的史官羲仲也经历了一次神奇的梦授。他负责修订历法,却发现根据现有历法推算的节气与实际观测总有细微偏差。这种偏差逐年累积,已经影响到农时安排。
羲仲在观星台上连续观测了四十九个夜晚,记录下无数星辰数据,却始终找不到偏差的规律。第五十夜,疲惫不堪的他在星辉下入睡。梦中,他看见伏羲爷站在银河之中,手指星辰,画出奇妙的轨迹。那些轨迹不是简单的圆周,而是有着细微的起伏变化,如同呼吸般自然。
"星辰之行,非尽圆也。"伏羲的声音仿佛从天外传来,"有盈缩,有迟疾,如人之呼吸,天地之脉搏。"
羲仲惊醒后,立即重新计算星辰运行。他不再假设所有星辰都做匀速圆周运动,而是加入了"盈缩差"和"迟疾数"的修正。结果令人震惊——新的计算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他由此创立了"定气法",使历法精度大大提高。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梦授,发生在部落联盟面临存亡危机之时。北方游牧部落大举南下,联盟兵力不足,节节败退。共主禹连续三天三夜在始祖庙中祈祷沉思,几近绝望。
第三夜,他在极度疲惫中伏在祭坛前入睡。梦中,他看见伏羲女娲并肩而立,脚下是一个巨大的八卦阵图。阵图不断变化,最后定格在"谦"卦上。女娲伸手一指,卦象中的山(艮)移动到了水(坎)之下,形成了"地山谦"的变卦。
"山在地下,以卑制高;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伏羲的声音在梦中回荡。
禹惊醒后,仔细琢磨这个梦。他忽然领悟:与其正面抗衡,不如诱敌深入。他立即改变战略,佯装溃败,将敌人引入一处山谷。当敌军全部进入山谷后,联盟战士按照八卦方位埋伏出击,利用地形优势大败敌军。
这场战役成为转折点,北方部落从此不敢轻易南下。禹将这次战术命名为"地山阵",并记载下来:"得始祖梦授,知谦受益。山藏于地,示弱实强;以退为进,转危为安。"
这些梦授的经历很快在各部落间流传开来。人们发现,能够得到梦授的,都是那些心性纯良、执着探索的贤者。而且梦授从不给出完整的答案,只是提供一把钥匙、一个线头,需要得到梦授者自己去解读、验证和实践。
大巫觋苍在研究了所有梦授案例后,给出了解释:"此非始祖直接干预,而是其化入天地后,灵光与至诚之心交感的结果。犹如金石相击而生火,需要极大的诚心和智慧才能触碰这深层宇宙的回响。"
从此,梦授被视为始祖对人间最后的关怀,也是对自强不息的最高嘉奖。人们不再被动等待神启,而是更加努力地探索和实践,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极致的专注和诚心,才可能得到那一丝灵光乍现的指引。
梦授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关乎医药,有的关乎天文,有的关乎决策,有的甚至关乎技艺。一个陶工在梦中看到了新的窑炉结构,烧出了更精美的陶器;一个歌者在梦中听到了新的音律,创作出了更动人的乐曲;一个织女在梦中见到了新的图案,织出了更华丽的丝绸...
但无论内容如何,所有梦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不是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是需要人类自己的智慧去完善和发展。正如大巫觋苍所说:"始祖给予的不是鱼,而是渔;不是果,而是种;不是答案,而是问道的勇气。"
梦授的传说,为彻底"神归天界"后留下了一丝温暖的余韵。它暗示着始祖的关怀从未真正远离,只是化为了需要以极大诚心和智慧才能触碰的深层宇宙回响。这种若即若离的存在方式,既尊重了人类的自主性,又提供了最后的保障。
最重要的是,梦授的经历让人们对始祖的教导有了更深的理解。伏羲女娲留下的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活的智慧;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开放的可能性。真正的传承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创造性地发展。
数百年后,当华夏文明已经发展出灿烂的礼乐文化时,梦授的传说依然在民间流传。虽然能够得到真正梦授的人越来越少,但这种可能性本身就在激励着每一个探索者:也许在某个专注的瞬间,在某个真诚的梦境中,始祖的灵光会再次闪现,为困惑的心灵指明方向。
梦授余韵,如同始祖化归天地后留下的最后回声,微弱却持久,缥缈却真实。在这回声的指引下,华夏文明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既不忘本来,又开创未来;既自立自强,又感念始祖;既脚踏实地,又心向苍穹。
这或许正是伏羲女娲最希望看到的:他们的孩子真正长大了,能够独自前行,但心中永远保留着对天地至理的敬畏,对文明根源的感恩,对探索创新的热情。而梦授,就是始祖在遥远的天际,投来的最后赞许的目光。
————
消息
【剧本】《黑红》已完结,欢迎欣赏、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