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化入天地之后,最初的震惊与失落渐渐平复,但一种更深沉的思念却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虽然再也见不到始祖具体的身影,听不到他们亲切的教诲,但人们越发坚信:始祖的灵识永存,如同日月星辰,永恒地关注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大地。
这种信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当一个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忽然一阵凉风吹散酷暑,他会抬头望天,心生感激:"这是伏羲爷在眷顾勤勉之人。"当一个母亲顺利产下健康的婴孩,她会向着昆仑方向跪拜:"感谢女娲娘娘护佑母子平安。"甚至当有人违背道德却意外遭遇不幸,长者也会叹息:"看,始祖英灵不昧,奖善罚恶。"
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信仰和精神寄托方式逐渐形成。人们开始相信,虽然不能直接见到始祖,但他们的英灵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感应和祈请。
在伏羲女娲庙中,香火日益鼎盛。但与往日不同,前来祭拜的人们不再只是机械地进行仪式,而是带着各自的心愿和困惑,真诚地向始祖倾诉。
一个年轻的猎人会在出征前来到庙中,焚香默祷:"伏羲爷,明日我要去西山狩猎,祈求指引方向,保佑平安归来。若有所获,必以首献祭。"他相信,只要心诚,伏羲爷就能通过卦象或其他征兆给他指引。
一个怀胎十月的孕妇会由家人陪同来到庙中,向女娲娘娘祈祷:"求娘娘保佑生产顺利,孩儿健康。必教他善良勤劳,不负娘娘造人之恩。"她们相信,女娲娘娘能听到每一个母亲的祈祷。
不仅是庙宇,许多人家中也设立了小小的祭坛。通常是在净室的一角,摆放一块刻有八卦的木板或一枚五色石,早晚焚香致敬。虽然简陋,却充满了虔诚。
这些祭拜并非简单的功利交换,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依归。老首领稷在家中设立祭坛后,对子孙说:"我们祭拜始祖,不是要换取什么好处,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祖在看着我们,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负教诲。"
这种信仰逐渐内化为道德上的自律。"伏羲爷看着呢"、"女娲娘娘会保佑的"成为人们日常的口头禅,也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
年轻人争吵时,长者会提醒:"伏羲爷教导要和睦相处,你们这样对得起始祖吗?"争吵往往就此平息。
商人交易时,会自觉遵守公平:"女娲娘娘最恨欺诈,不能做让娘娘蒙羞的事。"
官员断案时,会默念:"要如伏羲爷般明察秋毫,如女娲娘娘般慈悲为怀。"
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河洛部落有个叫皋的年轻人,父亲早逝,母亲病重。他每天上山采药,照顾母亲,却始终不见好转。一天,他在山中迷路,又累又饿,几乎绝望。忽然看到前方有座小庙——那是早年人们为纪念女娲补天而建的简陋祠庙。
皋走进庙中,跪在女娲像前,不是祈求治愈母亲,而是忏悔:"娘娘,我可能无法继续照顾母亲了。若我有什么不幸,求您指引个好心人帮助她。"说完便在庙中睡着了。
梦中,他看见女娘娘走来,手指向庙后的一处山崖。皋醒来后,按照指引前往,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草药。他采回给母亲服用,竟然奇迹般痊愈了。
事后,皋没有到处宣扬神迹,而是更加勤勉孝顺。别人问起,他只是说:"女娲娘娘保佑勤勉孝顺之人。我只是尽了本分。"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更加坚信:遵守始祖的教诲本身就是最好的供奉。
这种信仰使得抽象的哲学理念有了具体的情感依托。当人们说"天人合一"时,不再觉得空洞,因为他们相信伏羲爷就在天上关注着人间;当讲究"阴阳和谐"时,不再觉得玄妙,因为他们知道女娲娘娘就是阴阳调和的化身。
社会的伦理规范也因此拥有了超验的神圣性。"孝"不仅是社会要求,更是对女娲造人恩情的回报;"信"不仅是交往准则,更是对伏羲订立规则的尊重;"忠"不仅是臣子本分,更是对天地秩序的维护。
大巫觋苍在晚年时道出了这种信仰的真谛:"始祖已化天地,故无处不在;已入人心,故无所不知。我等祭祀,非为求物,而为修心;非为祷福,而为感恩;非为惧罚,而为向善。"
从此,伏羲女娲从创世的神祇,逐渐化为护佑一方的民族守护神和精神象征。他们的存在方式完成了最后的转变——从形到神,最终融入民族的灵魂。
这种转变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每个村落都有供奉始祖的小庙,每个家庭都有传承祖训的家规,每个人心中都有道德自律的准则。文明不再依赖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化为自觉的践行。
月圆之夜,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老人在庭院中向天敬香,喃喃祷告;母亲在灯下教导孩童始祖的故事;青年在困难时来到庙前静坐沉思...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实则是文明最深厚的根基。
许多年后,当华夏民族经历无数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时,学者们发现:这个民族的韧性正来自于这种独特的信仰方式——不是对外在神祇的盲目崇拜,而是对文明始祖的精神皈依;不是对功利的简单追求,而是对道德的自律践行。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屈原的招魂词或许正表达了这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始祖的英灵从未远离,始终在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世界中徘徊,指引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文明,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走向不可预知却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在这种信仰中,伏羲女娲获得了真正的永生——不是作为具体的神明,而是作为民族的精神象征;不是作为崇拜的对象,而是作为道德的标杆;不是作为遥远的传说,而是作为日常的指引。
魂兮归来,归来的不是具体的形神,而是永恒的精神;不是外在的偶像,而是内心的准则;不是过去的荣光,而是未来的指引。在这回归之中,华夏文明完成了最后的成熟,真正成为了一个既有深厚根基又有无限可能的伟大文明。
————
【剧本】《黑红》已完结,欢迎欣赏、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