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略了昆曲的典雅魅力之后,齐诡与元湘薇的苏州非遗探寻之旅马不停蹄地继续前行。阳光暖暖地洒在姑苏城的街巷,齐诡带着元湘薇,穿梭在古老的弄堂间,向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之地进发。
终于,他们来到了一家隐匿在深巷中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工作室。推开那扇略显斑驳的木门,一阵淡淡的墨香与木香扑面而来。屋内,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色彩鲜艳、风格质朴的木刻年画,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艺术宝库。
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师傅正坐在工作台前,专注地雕刻着一块印版。齐诡走上前去,轻声与老师傅打过招呼后,转身对元湘薇说道:“湘薇,桃花坞木刻年画可是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宋代就已具雏形,到了明清时期更是盛极一时。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三大木版年画,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湘薇走近墙壁,仔细端详着一幅幅年画。只见有的描绘了热闹的市井生活,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有的展现了吉祥如意的图案,寓意深刻,色彩浓烈。她忍不住问道:“齐诡,这些年画看起来好有生活气息,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这时,老师傅停下手中的刻刀,微笑着接过话茬:“姑娘,这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那可是个精细活儿,要经过画稿、刻版、印刷三道主要工序。就拿刻版来说,得选用优质的梨木或枣木,把画稿反贴在木板上,然后用各种刻刀,顺着线条一刀一刀地刻。这刻刀的刀法可有讲究了,不同的线条得用不同的刀法,才能刻出韵味来。”说着,老师傅拿起一块刻了一半的印版,向元湘薇展示那密密麻麻却又整齐有序的刀痕。
齐诡补充道:“而且印刷的时候也不简单。以前都是手工印刷,用棕刷在刻好的版上刷墨,再铺上纸,用棕擦来回均匀地擦印。现在虽然有些工序可以借助机器,但传统的手工印刷更能体现年画的质感和韵味。老师傅,现在手工印刷还多吗?”
老师傅点点头,神情有些感慨:“还是有不少人坚持手工印刷的,毕竟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不过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起来有些困难。”
元湘薇听了,不禁有些担忧:“那怎么办呢?这么好的技艺可不能失传啊。”
老师傅笑了笑,说道:“现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重视,我们也在想办法。一方面,我们会去学校、社区开展讲座和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桃花坞木刻年画;另一方面,也在尝试创新,把年画的元素融入到现代的产品中,像文具、饰品之类的,让它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齐诡点头赞同:“没错,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才能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湘薇,你看这些年画,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苏州历史文化的生动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和审美。”
元湘薇看着满墙的年画,心中涌起一股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热爱。她说道:“这次真的大开眼界,桃花坞木刻年画蕴含着这么多的智慧和情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让这非遗技艺代代相传。”
离开工作室时,夕阳的余晖给古老的街巷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元湘薇和齐诡带着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深刻印象,继续在苏州的非遗世界里探寻,他们知道,每一种非遗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财富,等待着更多人去发现、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