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短篇言情小说——合集
本书标签: 现代  现代爱情  短篇小说   

未竟之缘

短篇言情小说——合集

林薇第一次见到陈阳,是在大学图书馆三楼的角落,那个被同学们戏称为“沉思区”的地方。

那是大二上学期的一个周二下午,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替的条纹。林薇正为她的社会学论文《都市青年的社交隔离与联结》发愁,桌上摊开的书籍堆成了小山。她已经在这里泡了整整三天,却仍然找不到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来支撑她的观点。

陈阳“抱歉,这是你的吗?”

一个温和的男声从旁边传来。

林薇抬起头,看到一个瘦高的男生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本《城市孤独与社会联结》。他穿着洗得微微发白的蓝色衬衫,眼镜后面的眼睛透着专注的神情。

林薇“哦!是的!我刚刚放在那里准备去借的。”

林薇连忙说,掩饰不住眼中的惊喜。

陈阳“那太巧了,我也在找这本书。”

男生笑了笑,眼角泛起细纹

陈阳“我叫陈阳,社会学系的。”

林薇“林薇,新闻系。”

她简短地回答,然后犹豫了一下

林薇“要不...我们可以一起用?反正我也只需要里面几个章节。”

陈阳欣然同意。两人坐在图书馆那个阳光斑驳的角落,轮流翻阅那本珍贵的参考书。林薇发现陈阳阅读时有个小习惯:遇到重要的段落,他会用食指轻轻划过书页边缘,然后在笔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但条理清晰的笔记。

休息时,陈阳好奇地问。

陈阳“你在研究什么?”

林薇解释了自己的论文主题,抱怨道

林薇“我觉得我的论点太散了,找不到一条主线。”

陈阳思考了一会儿

陈阳“你可以试试从‘弱关系优势’理论切入。格兰诺维特的研究表明,很多时候不是亲密关系,而是偶然的弱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最重要的机会和信息。”

这句话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林薇混乱的思路。他们聊了整整一个下午,当图书馆的闭馆音乐响起时,林薇的论文大纲已经基本成型。

当他们一起走出图书馆时,夜幕已经降临。北京秋天的晚风带着凉意,林薇不自觉地裹紧了外套。

陈阳“你去哪儿?”

陈阳自然地问。

林薇“回梅园公寓,你呢?”

陈阳“我也是,男生楼就在你们后面。”

他们并肩走在银杏大道上,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交谈中,林薇得知陈阳来自西北一个小城市,全靠奖学金和兼职才能在北京读书。而陈阳也了解到林薇虽然家境优越,却与父母关系疏远,一直渴望证明自己。

陈阳突然说

陈阳“有时候我觉得,城市就像个巨大的机器,”

陈阳“我们每个人都是里面的小齿轮,既被推动,也在推动别人。”

林薇思考了一会儿,回应道

林薇“但齿轮之间也需要咬合,否则机器就无法运转。就像今天,如果没有那本书,我们不会坐在这里聊天。”

陈阳笑了,那是林薇第一次注意到他有一双很亮的眼睛。

接下来的大学时光,他们成了最熟悉彼此的人。

每周二和周四下午,他们都会在图书馆的老位置见面。林薇帮陈阳修改论文,教他如何更流畅地表达观点。

林薇常常说

林薇“你的论点很好,但太学术化了,”

林薇“试着用个比喻或者故事来引入,让读者先产生共鸣。”

而陈阳则在她为家庭问题烦恼时,陪她在操场一圈圈散步,直到星空满天。

陈阳曾说

陈阳“你不需要向他们证明什么,”

陈阳“你选择新闻,是因为你相信真相的价值,这就够了。”

大三那年,林薇参加了校园新闻奖比赛。她选择探讨校园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源于陈阳向她介绍的“社会排斥”理论。连续两周,陈阳陪她走访了大学周边多个农民工家庭,用他的社会学访谈技巧帮助林薇获取更真实的故事。

最终,那篇《围墙外的课堂》获得了一等奖。发表时,林薇坚持将陈阳的名字放在感谢栏的首位。

同样,陈阳的毕业论文《数字时代的社会资本重构》也深受林薇影响。她让他注意到媒体在塑造社会联结中的独特作用,甚至帮他联系了几位媒体人做访谈。答辩时,陈阳因为清晰有力的表达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事后陈阳对林薇说。

陈阳“你让我学会了如何让思想被听见。”

但他们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某个话题。大四毕业晚会上,许多同学都成了情侣,也有人问他们:“你们俩怎么没在一起?”

林薇只是笑笑,陈阳则推推眼镜说

陈阳“我们是战友,比恋人更牢固的关系。”

其实,不是没有过心动时刻。那个冬夜,当陈阳把热奶茶放在冻得手指发红的林薇手中;那个春日,林薇轻轻摘掉陈阳头发上的花瓣——那一刻空气突然的凝滞,他们都记得。

只是他们都知道,彼此的人生道路已经初现分歧:林薇渴望走遍世界,记录时代的故事;陈阳则决心扎根基层,做扎实的社会研究。两种都是艰辛的道路,难以同行。

毕业后,林薇如愿进入一家知名媒体机构,成为一名记者;陈阳则继续攻读社会学研究生,同时在一家社会研究机构做助理研究员。

他们的生活轨迹依然频繁交错。

林薇租的第一间公寓只有十平米,家具是和陈阳一起组装的。那个炎热的下午,两人坐在地板上,对着说明书研究如何安装书架,满头大汗却笑声不断。

林薇“我以为社会学博士什么都懂呢。”

林薇打趣道,递给陈阳一瓶冰水。

陈阳推了推眼镜

陈阳“理论上我知道所有连接方式”

陈阳“实践上,我承认这个书架赢了。”

最终组装好的书架有点歪,但直到林薇后来换了大房子,这个书架依然留在她的书房。

陈阳的第一次重要学术演讲,是林薇帮他反复排练的。她教他如何控制语速,如何在关键处停顿,如何用目光与观众交流。

林薇“你不是在宣读论文,你是在讲述一个发现,”

林薇“想象你在告诉我这个研究有多有趣。”

演讲结束后,陈阳收到导师的称赞

导师“你今天的表现令人惊喜,很有感染力。”

陈阳“我有一个很好的教练。”

陈阳回复道,朝观众席上的林薇微微一笑。

2018年冬天,林薇被派往西北做一个关于教育资源的深度报道。她立刻想起了陈阳的老家就在那里,于是给他打了电话。

陈阳在电话那头说

陈阳“巧了,我下周正好要回去做田野调查。”

陈阳“一起吧?我可以给你当向导。”

在那片苍茫的黄土地上,他们白天各自工作,晚上则在招待所交换一天的见闻。陈阳带林薇见了许多他童年认识的人,他们的故事为林薇的报道增添了厚度;而林薇的提问技巧,也帮助陈阳挖掘到了更深层的信息。

最后一个晚上,他们坐在小镇外的土坡上,看着满天繁星。高原的风干燥而冷冽,陈阳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裹在林薇的脖子上。

林薇“记得大学时我们也在操场上看过星星。”

陈阳“那时的星星没有这里亮”

陈阳“但一样遥远。”

沉默良久,林薇突然问

林薇“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

陈阳“想过,”

陈阳很快回答,然后停顿了一下

陈阳“但有些关系太珍贵,不能冒险。”

林薇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她知道陈阳是对的。那天晚上,他们聊到了凌晨,关于理想,关于恐惧,关于那些想探索的世界和想改变的现实。他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忽远忽近,但最终总是保持在那个安全又令人怅然若失的界限内。

2020年初,疫情席卷全球。林薇作为记者,毅然前往武汉报道;陈阳则加入了一个紧急社会研究小组,分析疫情下的社会现象。

在那段充满恐惧与不确定性的日子里,他们每天都会通电话,互相鼓励,分享信息。

林薇在电话里说,声音里带着疲惫但也有一丝希望。

林薇“今天我去了一个社区,志愿者们组织了一个互助网络,帮老人和隔离家庭送菜送药。”

陈阳立刻抓住了这个案例

陈阳“这很有意思!体现了危机中社会自组织的能力。你能多告诉我一些细节吗?”

他们的对话总是这样:林薇提供一线的观察,陈阳则帮助她从理论高度理解这些现象。反过来,陈阳的研究也帮助林薇更深入地理解她所见证的事件。

有一个深夜,林薇因为白天见证的生离死而情绪低落。电话那头,陈阳没有说什么安慰的话,而是静静地听着她的哭泣,然后轻声说

陈阳“记得我们大二时讨论过的吗?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会找到出路。你正在记录那些出路。”

四月,林薇结束隔离回到北京。陈阳去接她,两人隔着几步远的距离相视而笑。阳光下,林薇注意到陈阳眼角已经有了细纹,而陈阳也发现林薇的眼神更加坚定锐利。

他们去了常去的那家小面馆,隔着塑料隔板聊天。林薇讲述着在武汉的经历,陈阳分享着他的研究发现。

陈阳突然说

陈阳“我决定写一本书”

陈阳“关于灾难中的社会韧性和人际联结。”

林薇眼睛亮了起来

林薇“我们可以继续合作。”

林薇“我刚刚得到批准,要做一系列后续报道。”

面馆的老板娘走过来,笑着问

老板娘“两位还是老样子?”

他们相视一笑,同时点头。这么多年,这家面馆的老板一直以为他们是一对。

2023年,陈阳的书《危机中的纽带:社会韧性的社会学研究》出版了,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扉页上写着:“致L.W.,我的镜与灯。”

同一天,林薇的疫情系列报道获得了年度新闻奖。在获奖感言中,她说

林薇“感谢C.Y.,他让我始终看到事实背后的脉络。”

颁奖礼结束后,他们像大学时代一样,在街上散步聊天。北京的夜晚灯火通明,行人匆匆。

陈阳突然问。

陈阳“还记得图书馆那本《城市孤独与社会联结》吗?”

林薇“当然,那是我们相遇的开始。”

陈阳停下脚步,看向林薇

陈阳“我现在理解了,城市确实像一台机器,但我们不是齿轮。”

陈阳“我们是润滑剂,帮助齿轮更好地咬合。你通过你的报道,我通过我的研究。”

林薇微笑点头

他们继续向前走,肩膀偶尔相碰,但始终保持着那恰到好处的距离。路边的樱花正在盛开,花瓣随风飘落,点缀着他们的肩头。

2024年,林薇被派驻欧洲做驻外记者;陈阳则在西北老家成立了一个社会创新中心,致力于农村社区建设。

离京前夜,他们又来到了那家小面馆。这次没有塑料隔板,他们并肩坐在老位置。

陈阳“记得保持联系”

陈阳“我需要你知道欧洲的社会创新模式。”

林薇“你也得告诉我西北乡村的真实故事。”

他们没有说伤感的话,没有谈可能错过的未来。因为他们知道,有些关系不需要朝夕相处来维系——它已经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无论相隔多远,都会在对方的人生中持续生长。

离别的拥抱短暂而有力,就像他们的关系:不必言说所有,却理解一切。

飞机起飞时,林薇打开随身包,发现陈阳不知何时放进去一本书——那本《城市孤独与社会联结》,扉页上有他的赠言:“给永远改变我人生的战友。齿轮虽不接触,却推动同一台机器。”

她望向窗外逐渐变小的城市,微笑中有泪光闪烁。

有些人注定不会成为恋人,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互相滋养,共同成长,像两棵相邻的树,根系在地下交织,枝叶却各自伸向天空。

上一章 星沉于海-下 短篇言情小说——合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普洛旺斯的薰衣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