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五福临门之杨羡和郦五娘婚后生活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五福临门  女频     

战争

五福临门之杨羡和郦五娘婚后生活

烽烟照山河,尺素寄相思

时值秋冬,漠北的寒风似比往年更早越过长城,卷着黄沙扑在雁门关的城楼上。守将周启年攥着染血的军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城楼下,匈奴的黑色旌旗如潮水般蔓延,马蹄声震得城砖都在微微颤抖。三日前,匈奴左贤王亲率三万铁骑,冲破了雁门关外的三座烽燧,如今正兵临城下,边关急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连缀着烟尘送进了京城。

京城朱雀大街上,往日的喧嚣早已被压抑取代。税吏们挎着沉重的钱袋,挨家挨户叩门,门板上的“秋税加倍”告示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绸缎庄的王掌柜苦着脸,将家中最后两匹云锦卷起来递过去,“官爷,这已是小店最后的家底了,再要,便只能拆了门板去卖了。”税吏却只是冷着脸催促,“匈奴兵都要打进来了,陛下要凑军饷,你敢抗税?”王掌柜喉头动了动,终究是没敢再言语,看着税吏转身离去的背影,狠狠抹了把眼角的泪。

更让百姓心惊的是夜里的土匪。城西的黑风寨近来愈发猖獗,先是劫了城郊的粮车,后来竟敢趁着夜色闯入居民区,砸门撬锁,抢粮抢钱,甚至有小吏的家宅都遭了殃。巡夜的衙役握着刀,在巷子里哆哆嗦嗦地走,只敢远远望着黑风寨的方向,连大声咳嗽都不敢——上个月,两个试图缉拿土匪的衙役,尸体被挂在了城门口,脸上还带着凝固的恐惧。

皇宫太极殿内,气氛更是凝重得能滴出水来。明黄色的龙椅上,皇帝猛地一拍案几,青瓷茶杯被震得跳起来,滚烫的茶水泼在明黄色的龙袍下摆上,他却浑然不觉。“匈奴压境,土匪扰民,赋税加征却仍凑不齐军饷!”皇帝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目光扫过殿下垂首的群臣,“如今局势危急,哪位爱卿愿意为朕分忧,为大胤百姓撑起这道国门?”

殿下一片寂静,文官们捻着胡须,眉头紧锁,武官们握着腰间的剑柄,却无一人率先开口。漠北苦寒,匈奴凶悍,此去九死一生,谁都清楚这差事的分量。就在永熙帝的脸色愈发难看时,两道身影同时从队列中走了出来,躬身行礼。

“臣愿往!”

左边的是翰林院侍杜仰熙,一身藏青色官袍,面容清瘦,眉宇间却带着几分执拗。他是前几年的探花郎,以文采闻名朝野,此刻虽语气坚定,却难掩身形单薄——文官领兵,终究是纸上谈兵,群臣私下里都摇了摇头。

右边的则是羽林卫中郎将杨羡,玄色铠甲在殿内烛火下泛着冷光,他身形挺拔如松,“陛下,臣是武将,守土御敌本是分内之事。”杨羡的声音洪亮如钟,“臣愿率羽林卫五千骑兵,即刻驰援雁门关,定将匈奴逐出漠北!”

仁宗帝看着两人,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沉声道:“沈爱卿有忧国之心,朕心甚慰。但此次出征,需得有勇有谋的武将坐镇,杨爱卿,朕便命你为北伐大将军,三日之后,领兵启程!”

“臣遵旨!”杨羡双手抱拳,声音铿锵有力,玄色铠甲碰撞间,发出清脆的声响。

退朝后,杨羡刚走出宫门,便见宫道旁的老槐树下,站着一道素色身影。乐善穿着一件月白色的襦裙,手里提着一个食盒,见他走来,连忙迎了上去,眼眶微微泛红:“官人,我听说……陛下派你去边关了?”

杨羡心中一软,伸手将她鬓边的碎发捋到耳后,指尖触到她微凉的耳垂:“是,匈奴犯境,我身为武将,不能退缩。”他顿了顿,看着乐善担忧的眼神,又补充道,“你放心,我定会平安回来。”

乐善点点头,将食盒递给他:“我做了你爱吃的酱牛肉和芝麻饼,你回去路上吃。三日后我去城外送你,好不好?”

“好。”杨羡接过食盒,指尖碰到她的手,只觉得那双手比往常更凉,他握紧了些,“京中不太平,你在家要照顾好自己,别总去街上晃荡,尤其是夜里,锁好门窗。”

三日后,城外十里坡。杨羡骑着高头大马,一身亮银铠甲,背后是五千整装待发的骑兵,旗帜上的“杨”字在风中猎猎作响。乐善站在路边,手里拿着一件亲手缝制的棉披风,快步走到马前,踮起脚尖,将披风搭在杨羡肩上,细细系好带子。

“漠北冷,你别嫌这披风厚,夜里站岗时披着,能挡些风。”乐善的声音带着哽咽,却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我……我会在京中等你,等你回来,我们就去城外的桃林,看桃花开。”

杨羡俯身,轻轻抱了抱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闻到她发间淡淡的兰花香,心中一阵酸涩。“好,等我回来,咱们就去看桃花。”他直起身,勒住马缰,对着乐善挥了挥手,“回去吧,别站在风里,当心着凉。”

说完,他调转马头,对着身后的士兵大喝一声:“出发!”马蹄声起,尘土飞扬,乐善站在原地,看着那支银色的队伍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官道尽头,才缓缓蹲下身,捂住脸,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了下来。

杨羡率军出京后,京城的局势愈发紧张。黑风寨的土匪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在城郊设伏,劫走了运往皇宫的贡品。乐善住在城南的小巷里,原本日子还算安稳,可自从杨羡走后,她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夜里总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打杀声,吓得她整夜不敢合眼。

乐善望着窗外的月亮,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案上,那里放着一个空的信封——那是杨羡走之前,她给他写的信,还没来得及寄出去,他就已经启程了。“会回来的,”乐善轻声说,像是在安慰郦娘子,也像是在安慰自己,“他说过,要陪我去看桃花的。”

而此时的漠北,杨羡正率领士兵在寒风中扎营。雁门关外的土地贫瘠,到处都是碎石和黄沙,夜里的温度能降到零下十几度,士兵们裹着单薄的棉衣,冻得瑟瑟发抖。杨羡站在营帐外,望着远处匈奴的营地,黑色的旌旗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白日里,他们与匈奴交战了一场。匈奴骑兵骁勇善战,又熟悉地形,大胤的士兵虽然顽强抵抗,却还是损失了两百多人。杨羡的左臂被匈奴的弯刀划了一道口子,鲜血浸透了铠甲,他却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便继续指挥士兵加固营寨。

“将军,天这么冷,您还是回营帐歇息吧,这里有属下盯着。”副将赵虎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件厚厚的狐裘,想要给杨羡披上。

杨羡摆了摆手,目光依旧望着匈奴营地的方向:“匈奴人狡猾,说不定夜里会来偷袭,不能大意。”他顿了顿,又问道,“粮草还够支撑多久?”

赵虎脸上露出难色:“回将军,京城运来的粮草在路上被土匪劫了一部分,现在剩下的,最多只能支撑半个月了。”

杨羡皱紧眉头,心里沉甸甸的。粮草不足,士兵们又受冻,再这样下去,不等匈奴进攻,军队自己就先垮了。“明天我亲自带人去附近的城镇征粮,你在这里守好营寨,不许擅自出战。”

“将军,太危险了!”赵虎连忙劝阻,“附近的城镇大多被匈奴洗劫过,而且说不定有匈奴的探子埋伏。”

“不碍事。”杨羡拍了拍赵虎的肩膀,语气坚定,“为了兄弟们,为了大胤,这点危险算什么?”

第二日天还没亮,杨羡便带着五百骑兵,朝着附近的云城出发。云城距离营寨有一百多里路,一路上都是荒无人烟的戈壁,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疼。走了大半日,终于看到了云城的城墙,可城楼上空无一人,城门紧闭,城墙上还留着打斗的痕迹。

杨羡让士兵们在城外等候,自己则骑着马来到城下,大声喊道:“城中的百姓听着,我是大胤北伐大将军杨羡,前来征粮,支援雁门关,抵御匈奴!”

过了许久,城楼上才探出一个脑袋,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颤声问:“你……你真是大胤的将军?不是匈奴的奸细?”

“我若不是大胤将军,怎会带着大胤的旗帜?”杨羡指了指身后的“杨”字旗,“匈奴已兵临雁门关,若云城的百姓愿意捐粮,待我击退匈奴,定会上奏陛下,为云城百姓请功!”

老者犹豫了片刻,又看了看城下的士兵,终于让人打开了城门。进城后,杨羡才发现,云城早已是一片萧条,街道上冷冷清清,偶尔能看到几个百姓,也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原来,半个月前,匈奴的一支小队洗劫了云城,抢走了所有的粮食和财物,还杀了不少百姓。

“将军,不是我们不愿捐粮,实在是……实在是家里已经没有余粮了。”老者领着杨羡来到粮仓,打开门,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几个破旧的粮袋,“我们现在都是靠挖野菜、剥树皮过日子。”

杨羡看着空荡荡的粮仓,心里一阵发酸。他从怀中掏出自己的银钱,递给老者:“这些钱,你拿去给百姓们买些粮食,我再去别的城镇看看。”

老者推辞不肯收,杨羡却执意塞给他:“百姓们日子苦,这些钱不算什么。只要我们能击退匈奴,以后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离开云城后,杨羡又去了附近的几个城镇,可情况都和云城差不多,要么被匈奴洗劫,要么因为赋税太重,百姓早已没有余粮。直到第三日傍晚,他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征到了两千石粮食,带着粮食回到营寨时,他的脸上、手上都冻起了冻疮,左臂的伤口也因为颠簸而裂开,渗出血来。

士兵们看到粮食,都欢呼起来,赵虎连忙迎上来,看着杨羡狼狈的模样,眼眶泛红:“将军,您辛苦了。”

杨羡笑了笑,摆了摆手:“只要能让兄弟们有饭吃,能守住雁门关,这点苦不算什么。”

夜里,营帐里的烛火摇曳,杨羡坐在桌案前,忍着疲惫,从怀中掏出一张信纸和一支笔。他想起乐善,想起她在城外十里坡送他时的模样,想起她温柔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拿起笔,在信纸上写道:

“乐善吾妻:

见字如面。

漠北风寒,昼夜温差极大,白日里黄沙漫天,夜里则冷得刺骨。营中粮草虽有短缺,但我已四处征粮,如今总算能让兄弟们吃上饱饭,你不必担忧。

今日征粮时,路过一个小镇,看到镇上的百姓虽日子困苦,却仍愿意捐出粮食,心中甚是感动。我身为大胤将军,定不会辜负百姓的期望,定将匈奴逐出漠北,护得大胤山河无恙。

京中近来可好?土匪是否仍在扰民?你要照顾好自己,夜里锁好门窗,别总去危险的地方。郦娘子和孩子若有需要,你多帮衬着些,等我回去,再一并谢你。

我一切安好,只是时常想起你做的酱牛肉和芝麻饼,想起你在窗前缝补衣裳的模样。待他日击退匈奴,我定快马加鞭赶回京城,陪你去城外的桃林,看桃花开。

下月此时,我再给你写信。

杨羡 字”

写完信,杨羡将信纸折好,装进信封,用火漆封好,交给传令兵:“务必将这封信安全送到京城,交给城南小巷的乐善姑娘。”

传令兵接过信,郑重地点点头:“将军放心,属下定不辱使命。”

而此时的京城,乐善正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亮,手里握着杨羡走之前留下的那枚玉佩。忽然,院门外传来敲门声,她连忙起身去开门,只见一个穿着军装的士兵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个信封。

“请问是乐善姑娘吗?”士兵问道。

“我是。”乐善心中一动,连忙点头。

“这是杨将军托我给您带来的信。”士兵将信封递给她。

乐善接过信封,指尖触到火漆,心中一阵激动。她连忙拆开信封,展开信纸,看到杨羡熟悉的字迹,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她坐在桌案前,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信,仿佛看到了杨羡在漠北的模样,看到他在寒风中征粮,看到他在营帐里写信时的认真。

信中说他一切安好,说他会尽快回来,说他想起她做的酱牛肉和芝麻饼。乐善擦干眼泪,嘴角露出一丝笑容。她走到厨房,从米缸里舀出一些米,又从菜篮里拿出几个土豆,准备做些吃的。她想,等杨羡回来,她一定要做很多很多他爱吃的东西,要好好照顾他,弥补他在漠北受的苦。

一个月后,乐善果然又收到了杨羡的信。信中说,他率领士兵与匈奴交战了几场,虽然有伤亡,但也重创了匈奴的兵力,匈奴已经暂时退兵,龟缩在漠北草原上,不敢再轻易来犯。他还说,京中已派来援军,粮草也陆续送到,营中局势已经稳定。

乐善拿着信,跑到破庙,告诉郦娘子这个好消息。郦娘子听了,也高兴得哭了:“太好了,杨将军快要回来了,土匪也该害怕了,我们的日子终于要好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漠北的战事逐渐平息,京中的土匪也因为朝廷派来的军队清剿而逐渐销声匿迹。赋税虽然依旧沉重,但百姓们看到了希望,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四年春,雁门关传来捷报——杨羡率领大军,与匈奴左贤王在漠北草原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匈奴被迫退回漠北深处,签下盟约,承诺十年内不再犯境。

消息传到京城,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涌上街头,庆祝胜利。乐善听到消息时,正在给郦娘子的丈夫换药,她手里的药碗差点掉在地上,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她跑出小院,朝着城外的方向望去,仿佛已经看到了杨羡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军队凯旋归来的模样。

三日后,城外十里坡。百姓们挤满了官道两旁,手里拿着鲜花和彩带,等待着凯旋。

然而杨将军却回不来了,乐善始终不相信这个消息,五年一直未再嫁。

上一章 汴京小霸王的状元路 五福临门之杨羡和郦五娘婚后生活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人面桃花相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