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顿食堂午餐后,她和王曼昱的微信对话框再次沉寂下来。临夏并不着急,她深知运动员集训的强度与封闭性,也明白自己“猎人”的身份需要耐心。她偶尔会刷一下体育新闻,关注一下国乒的动态,知道王曼昱已随队前往外地训练基地。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一个周五的傍晚,临夏刚结束一周的工作,正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办公室。手机震动了一下,屏幕亮起。
王曼昱「图片」
点开,是一张健身房落地镜的自拍一角。只拍到了握着手机的手和小半截运动裤,背景是密密麻麻的器械,镜子里反射出一个模糊的、正在做引体向上的身影,看体型像是孙颖莎。
王曼昱「加练。」
这条信息没头没尾,像随手一拍的发泄,又像是一种……分享?分享她的日常,她的疲惫,或者仅仅是她此刻的状态。
临夏看着这条信息,指尖在屏幕上方停顿了几秒。她没有立刻回复,而是将手机放进包里,驾车回家。直到她停好车,走进电梯,才拿出手机回复。
她避开了直接关心,选择了一种更轻松、带点调侃的方式
临夏「给莎莎拍照,经过本人同意了吗?」
几分钟后,王曼昱回复了,是一条语音。
点开,那边环境音有些嘈杂,夹杂着器械的碰撞声和轻微的喘息声,她的声音带着运动后的沙哑和一丝疲惫后的放松,语速比平时稍快
王曼昱“她敢不同意?我刚赢了她两组核心。”
语气里有一种在熟人面前才会流露的、极淡的得意和亲近感。
临夏靠在公寓的门廊上,听着这条语音,几乎能想象出王曼昱说这话时可能微微扬起的下巴。
临夏「赢了世界第一,值得再加练两组?」
王曼昱「不了,收工,回去拉伸。」
紧接着又一条
王曼昱「你下班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而然的问句,将话题从她的训练引向了临夏的生活。
临夏「刚到家,看来某人的加练也结束了。」
王曼昱「嗯,明天休息日,不过只能上午半天。」
她又在陈述行程,如同上次告知回国训练安排一样,这种分享似乎成了她的一种无意识习惯。
临夏「难得的半天,好好休息一下。」
王曼昱「明天应该会去理疗,这几天肩膀有点紧,看看队医有没有时间。」
她再次提到了身体的不适,比上次腿伤更轻微,但同样是一种信息的透露。
临夏「彼此彼此,我的右肩也在抗议最近的案头工作,看来都需要好好保养一下了。」
临夏没有过度关注王曼昱的伤势,而是巧妙地将自己置于同等境地,制造出一种“同病相怜”的共鸣感。
对话框显示“对方正在输入…”,持续了一小会儿,然后一条新消息跳出来
王曼昱「队医说,劳损最好是用手法松解加低频理疗,你自己注意点。」
临夏「收到,王医生。」
临夏忍不住开了个玩笑,试图冲淡这突然变得过于“专业关怀”的气氛
临夏「那王医生能否亲自照顾一下,我这被案头工作折磨的右肩呢?」
王曼昱回了一个系统自带的【笑脸】表情。这是她第一次使用表情符号, 然后对话似乎自然而然地结束了,没有刻意的晚安,也没有再起新的话题。
临夏放下手机,心里那种微妙的感觉再次浮现。王曼昱的主动联系和信息分享,一次是偶然,两次呢?而且每一次,她都能那么自然地将话题延伸一点点,渗透一点点,像温水一样,不知不觉地蔓延开来。 但每一次,她都有极其正当的理由:分享加练的疲惫、询问下班、提及理疗并“顺便”给出专业建议,毫无破绽。
临夏摇摇头,觉得自己或许是想多了。面对王曼昱这种直接又单纯的性格,可能任何复杂的解读都是多余的。她更愿意相信,这是自己前期“布局”成功的体现,她们正朝着“朋友”的关系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