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果宁像被针扎了一样从椅子上跳起来,手忙脚乱地整理头发和衣服,深吸了好几口气,才故作镇定地接起视频。
“嗨,刘果宁!”屏幕那端的孙嘉彧笑容灿烂,“我听妈妈说你在提前学习初一的课程?”
刘果宁努力维持着从容的表情:“是啊,随便看看。”
“真厉害!我最近也在预习,有些地方不太明白,正好想问问你。”孙嘉彧巧妙地切入主题,“比如数学的有理数部分,那个负负得正的规则,你是怎么理解的啊?”
刘果宁的眼睛瞬间亮了——这不是他最头疼的问题吗?
“这个嘛...”他故作深沉地摸了摸下巴,“其实很简单...”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孙嘉彧以请教的名义,实际上一步步引导刘果宁理解了有理数的运算规则。她不仅讲解了理论,还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
“原来如此!”刘果宁茅塞顿开,“你这么一说,我突然明白了!”
“你理解得真快!”孙嘉彧适时地夸奖道,“那我再问你几个问题...”
这场“请教”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结束时,刘果宁不仅解决了之前的困惑,还学会了好几个新的知识点。
挂断视频后,刘果宁兴奋地冲出房间:“爸妈!我学会了!我终于学会了!”
戴静和刘向上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从此以后,刘果宁的学习之路顺畅了许多。他依然会遇到难题,但不再钻牛角尖,而是学会了自己查资料、思考,偶尔也会“恰好”和孙嘉彧讨论一下学习问题。
周末,戴静整理儿子房间时,在抽屉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是刘果宁稚嫩而认真的笔迹:
“我要成为一个配得上她的人。学习很苦,但想到她,就不觉得苦了。”
戴静轻轻把纸条放回原处,嘴角扬起欣慰的微笑。
那个为爱学习的男孩,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走向更好的自己。而远在贵州的女孩,也许永远不知道,她的一句约定,成为了一个少年蜕变路上最明亮的光。
………………………………
自从与孙嘉彧建立起每日视频学习的约定后,刘果宁的生活像是被重新校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朝着下午四点的方向精准转动。
清晨六点半,闹钟还没响,刘果宁就自己睁开了眼睛。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寒暑假的他通常要睡到日上三竿,被戴静掀被子三次才肯起床。但现在,他一骨碌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翻开枕边的数学课本,趁着记忆最清晰的时候背两个公式。
“妈!我今天要预习到第三章!”吃早饭时,他嘴里塞着煎蛋,含糊不清地宣布。
戴静差点把手中的牛奶洒出来。她狐疑地看了看窗外,确认太阳还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你真的是我儿子刘果宁吗?该不会被什么学习妖怪附身了吧?”
刘果宁嘿嘿一笑,三下五除二解决掉早餐,一抹嘴就钻回了房间。
上午的学习时间,他安排得井井有条。数学、语文、英语各一个半小时,中间休息十分钟。最让戴静惊讶的是,他居然自己做了一个打卡表,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上面画个勾。
“完了,我儿子中邪了。”戴静偷偷给刘向上发微信。
“这不是好事吗?”刘向上回复了一个偷笑的表情。
但真正让刘果宁魂牵梦萦的,永远是下午四点。
从三点开始,他就进入了倒计时状态。先是频繁看表,然后开始坐立不安。三点半,他会进行一次精心的“形象管理”——溜进卫生间,偷偷用戴静的发胶把那一头总是乱翘的头发打理服帖,再换上前几天孙嘉彧随口夸过“挺精神”的那件蓝色卫衣。
三点五十分,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他把书桌擦得一尘不染,课本按照使用频率从右到左依次排开,笔记本打开到崭新的一页,三支不同颜色的笔并排放在右手边最顺手的位置。最后,他把手机支架调整到最佳角度,确保摄像头能拍到他最帅气的侧脸。
三点五十九分,他深呼吸三次,双手放在膝盖上,眼睛死死盯住手机屏幕。
四点整,当那专属的视频铃声准时响起时,刘果宁整个人都像被点亮了。他的眼睛瞬间绽放出光彩,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藏都藏不住。
“妈!我学习了!”他朝着门外大喊一声,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房间,小心翼翼地关上门,仿佛要把全世界干扰都隔绝在外。
戴静看着儿子这一连串行云流水的操作,忍不住对刚下班回家的刘向上感叹:“看见没?比上班打卡还准时。以前写作业像要他的命,现在倒好,主动学习不说,还天天盼着和人讨论功课。”
刘向上从报纸后面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嘴角带着了然的笑意:“这不挺好嘛,学习热情高涨,成绩也上去了。要我说,这就是良性竞争,哦不,良性互助。”
房间里,视频已经接通了。屏幕那端的孙嘉彧扎着利落的马尾辫,穿着简单的校服,背景是她姥姥家那间略显简陋但整洁的客厅。
“今天学得怎么样?”她笑着问,眼睛弯成月牙。
“特别好!”刘果宁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你看,我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全搞懂了!还有英语,我把下个单元的单词都背完了!”
孙嘉彧凑近屏幕看了看他展示的习题本,赞许地点点头:“不错嘛,进步神速。”
得到夸奖的刘果宁,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
这种“远程辅导”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孙嘉彧耐心细致的讲解下,刘果宁不仅搞懂了曾经让他抓狂的有理数运算规则,还提前掌握了初一英语的大部分语法点。更让人惊喜的是,他开始主动阅读语文课本里推荐的课外读物。
有一天,戴静经过儿子房间,惊讶地发现他正在读《城南旧事》,而且读得津津有味。
“你什么时候对这类书感兴趣了?”戴静好奇地问。
刘果宁头也不抬:“孙嘉彧说这本书很好看,我就找来看了。”语气里的得意藏都藏不住。
读完书后,他居然还破天荒地写了一篇读后感。虽然文笔稚嫩,但字里行间透着的真诚思考,让戴静看得眼眶发热。
“我儿子长大了。”她悄悄对刘向上说。
视频通话的内容,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最初单纯的学习讨论,渐渐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刘果宁会告诉孙嘉彧,北京今天下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他忘记带伞,淋成了落汤鸡;会分享学校里新来的实习老师闹的笑话;会抱怨妈妈又做了他不爱吃的胡萝卜。
孙嘉彧则会描述贵州连绵的群山在晨曦中的样子;会讲寨子里谁家新添了小羊羔;会说她奶奶做的酸汤鱼有多美味;会抱怨弟弟又偷偷吃光了她藏的零食。
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开讨论学习,只是开着视频各自写作业。偶尔抬头,目光在屏幕上相遇,相视一笑,然后又低下头继续奋笔疾书。那种默契,仿佛他们已经这样并肩而坐了很多年。
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几天后,戴静敏锐地发现儿子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了。
以前那个邋里邋遢、永远找不到袜子的男孩,现在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早晨会主动整理床铺,书桌保持得井井有条,甚至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我儿子这是开窍了啊。”戴静偷偷对刘向上说,“都知道打扮了。”
刘向上从老花镜上方看着妻子,促狭地笑了:“怎么,吃未来儿媳妇的醋了?”
“去你的!”戴静嗔怪地推了他一把,但脸上的笑容却藏不住。
她当然不会吃醋。看着儿子一天天变得更好、更阳光、更有责任感,她比谁都开心。那个曾经让她和丈夫头疼不已的调皮鬼,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为一个可靠的少年。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屏幕那端那个扎着马尾、笑容灿烂的女孩。
有一天视频时,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贵州的暴雨来得猛烈,孙嘉彧那边的网络变得很不稳定,画面卡顿得厉害。
“要不今天先到这里?”孙嘉彧大声说,背景是哗啦啦的雨声。
“没关系!”刘果宁想也不想就回答,“就这样开着视频吧,等你那里网络好点再说。”
于是,他们真的就这样开着视频,各自做作业。偶尔网络好转的间隙,他们会抓紧时间说两句话,然后相视而笑。
戴静推门给儿子送水果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刘果宁认真地做着数学题,而手机屏幕那端的孙嘉彧也低着头写字。两个少年隔着一千多公里的距离,在时断时续的视频连接中,安静地陪伴着彼此。
她轻轻放下果盘,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门。
窗外,北京的夜空星光点点。戴静知道,在遥远的贵州,也许正在下雨。但她更知道,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总有一份纯真的情感,跨越千山万水,把两个少年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而这份美好的情感,正在让她的儿子,一天天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