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时,秦国还是中原诸侯眼中的“夷狄之国”。彼时的秦国,贵族势力盘根错节,百姓耕作积极性低下,军队战斗力更是远逊于魏、赵等强国。就在这一年,卫国士子公孙鞅怀揣着李悝的《法经》,西入函谷关求见秦孝公。
初次见面,公孙鞅大谈尧舜之道,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二次论政,他又讲起商汤周武的王道,孝公依旧兴致索然;直到第三次,公孙鞅抛出富国强兵的霸道之术,孝公才骤然起身,与他连谈三日三夜。这场改变秦国命运的对话,拉开了商鞅变法的序幕。
为取信于民,商鞅在国都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宣称“能徙者予五十金”。起初百姓纷纷质疑,直到一个农夫将木杆搬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赏金。这“徙木立信”的举动,让秦人看到了新法的严肃性。
变法的核心在于“耕战”二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买卖,让农民通过垦荒获得土地;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一县,削弱贵族世袭权力;奖励军功,规定士兵斩敌一首可获爵位一级,宗室子弟若无军功便不得列入宗室簿籍。这些举措像一把利剑,斩断了旧贵族的利益链条,却让秦国上下迸发出血性。
新法推行十年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军队更是成为令六国胆寒的虎狼之师。但商鞅的严苛也引来了怨恨,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诬陷他谋反,商鞅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然而他制定的法度却被保留下来,成为秦国崛起的根基。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强,开始向东扩张。面对秦国的威胁,六国谋士纷纷提出应对之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苏秦的“合纵”与张仪的“连横”。
苏秦早年游说诸侯碰壁,归家后遭家人耻笑,他便悬梁刺股,苦研兵法谋略。后来他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提出“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之策。公元前333年,六国在洹水会盟,共推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约定共同抗秦。一时间,秦国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
但六国各有私心,合纵联盟很快出现裂痕。此时张仪登上历史舞台,他向秦惠王提出“连横”之术,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张仪先到魏国,假意辞去秦相之位,劝魏王事秦,魏王不从,秦国便出兵攻占魏地。随后他又赴楚,以割地六百里为诱饵,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索要土地时,张仪却改口说“我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怀王怒而攻秦,却被秦齐联军大败,从此楚国元气大伤。
在合纵连横的博弈中,秦国巧妙利用六国矛盾,时而分化瓦解,时而军事打击。公元前298年,齐、韩、魏三国合纵攻秦,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归还部分土地求和;但不久后,秦国又拉拢齐国,击败赵、魏联军。就这样,六国在联盟与背叛中摇摆,而秦国则在乱世中不断壮大。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之位,此时的秦国已占据关中、巴蜀等战略要地,统一六国的大势渐成。公元前238年,嬴政平定嫪毐之乱,次年罢免吕不韦相位,开始亲掌大权。这位年轻的君主,以雷霆手段清除了朝中障碍,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征程。
嬴政采纳李斯、尉缭的建议,确定“远交近攻”的策略,先攻韩、赵,再破魏、楚,最后灭燕、齐。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率军攻破韩都新郑,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公元前228年,王翦率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在攻打赵国时,秦军曾遇到李牧的顽强抵抗,嬴政派人用重金收买赵国权臣郭开,诬陷李牧谋反,李牧被杀后,赵军防线迅速崩溃。
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国灭亡。次年,嬴政派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却被楚将项燕击败。嬴政遂请出老将王翦,赐六十万大军伐楚。王翦行军至楚地后,坚壁不出,与楚军对峙一年之久,待楚军疲惫之际,突然发起猛攻,大败楚军,杀项燕,俘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王贲率军攻占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从燕国南下攻齐,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短短十年间,嬴政完成了历代秦王的夙愿,统一了六国。
公元前221年,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定尊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他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统一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标准字体;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的秦半两为全国通用货币;统一度量衡,规定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修筑驰道、直道,加强各地联系;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
然而,秦始皇的统治也充满了严苛与残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他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烧毁诸子百家书籍,坑杀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方士。为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他征发七十万刑徒,加上北筑长城、南戍五岭的徭役,全国每年服役的民众达二三百万,沉重的负担让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遗诏,赐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立胡亥为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延续了秦始皇的暴政,甚至变本加厉。他诛杀兄弟姐妹二十余人,杀害大臣蒙毅、冯去疾等,朝政完全被赵高掌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陈胜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虽然陈胜吴广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成为反秦主力。
公元前207年,赵高逼迫秦二世自杀,立子婴为秦王。子婴即位后,诛杀赵高,但此时的秦朝已名存实亡。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抵咸阳,子婴素车白马,出城投降,秦朝灭亡。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到公元前207年灭亡,秦朝仅存在了十四年,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耀眼而短暂的光芒。
秦朝虽然短命,但它所创立的皇帝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历史学家所说:“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奠定的大一统格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而秦末的暴政与起义,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