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城内粮草断绝,百姓易子而食,赵国危在旦夕。这是长平之战后秦国对赵国的致命一击——两年前,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降卒,赵国精锐尽失,如今面对秦将王陵的猛攻,邯郸城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倾覆。
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一面组织军民死守,一面派人向各国求援。他最先想到的,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两人不仅是姻亲(平原君之妻是信陵君的姐姐),更同属“战国四公子”,以养士闻名天下。信陵君接到求救信时,魏安釐王已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出征,却在途中驻军观望——秦王早已放出狠话:“谁敢救赵,破赵后必先伐谁!”魏王被秦国的威势震慑,竟下令晋鄙按兵不动,任由邯郸在秦军铁蹄下挣扎。
信陵君心急如焚,多次入宫劝谏魏王。他细数秦赵唇齿相依的道理:“赵国若亡,魏国失去屏障,秦国下一个目标便是我们!”可魏王始终犹豫不决,只说“容朕再思”,却迟迟不肯发令。信陵君看着宫门外自己招揽的三千门客,其中有谋士、武士,甚至有屠夫、赌徒,他突然意识到:靠魏王的决断,赵国必亡,唯有自己动手,才能逆转危局。
这时,信陵君的门客侯赢站了出来。这位曾是大梁城东门看门人、年近七十的老者,向信陵君献上一计:“晋鄙的兵符藏在魏王的卧室内,而魏王最宠信的如姬夫人,曾受您大恩——当年如姬之父被人杀害,是您派人找到凶手,为她报了杀父之仇。如姬一直想报答您,若您请她偷出兵符,必能成功。”信陵君听后茅塞顿开,立刻派人联系如姬。如姬果然不负所托,趁魏王熟睡时,从枕下取出兵符,连夜送到信陵君手中。
拿到兵符的信陵君正要出发,侯赢却又叮嘱:“兵符虽能调兵,但晋鄙是老将,若他验符后仍不肯交兵权,您需早做准备。我的朋友朱亥,是大梁城的屠夫,力能扛鼎,您可带他同行,若晋鄙不从,便让朱亥杀了他。”信陵君闻言,心中一沉——他虽急于救赵,却不愿伤害无辜的晋鄙,可事到如今,已无退路。
信陵君带着朱亥与门客,星夜赶往晋鄙的军营。验符时,晋鄙果然起了疑心:“十万大军出征,事关重大,仅凭兵符,我需向魏王确认后才能交权。”话音刚落,朱亥从袖中取出四十斤重的铁椎,猛地砸向晋鄙,晋鄙当场身亡。信陵君手持兵符,对全军将士喊道:“魏王有令,晋鄙迟迟不进兵,特命我接替他,即刻出兵救赵!愿意随我救赵的,赏;不愿去的,可自行离去!”十万魏军中,大多痛恨秦国的残暴,听闻要救赵,纷纷高呼“愿随公子出征”。
信陵君随即整顿军队,下令士兵中父子同营的,父亲回家;兄弟同营的,兄长回家;独子参军的,回家赡养父母——这一令下,士兵们无不感动,军心更齐。随后,信陵君率军日夜兼程,直奔邯郸。与此同时,楚国的春申君也率援军赶到,赵军见援军到来,士气大振,从城中杀出。三方军队内外夹击,秦军大败,王陵率残部仓皇撤退,邯郸之围终于解除。
经此一役,信陵君名震天下,可他也因“窃符杀将”,不敢回魏国,只能留在赵国。直到数年后,秦国伐魏,魏王才派人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回到魏国后,被任命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军队大败秦军,甚至一度攻到秦国的函谷关下,让秦国不敢再轻易东出。
“窃符救赵”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藏着战国时代的生存逻辑:各国看似独立,实则唇齿相依;而信陵君的侠义与决断,不仅救了赵国,更延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这场故事里,有谋士的智慧(侯赢的计谋)、义士的忠诚(如姬的报恩、朱亥的勇武),更有贵族的担当——信陵君为了天下大义,不惜违背王命,哪怕背负“窃符”的骂名,也愿挺身而出,这份胸襟,正是战国时代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