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卫疆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军事  历史 

东汉:光武中兴与帝国黄昏的三百年沉浮

卫疆

公元25年,河北鄗城(今河北柏乡)的千秋亭内,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坚毅的宗室子弟,在部将的簇拥下登基称帝。他便是刘邦的九世孙、曾因王莽篡汉沦为放牛娃的刘秀。这一天,国号“汉”得以恢复,史称“东汉”。这个在乱世中重生的王朝,既缔造了“光武中兴”的治世辉煌,也经历了外戚与宦官专权的黑暗漩涡,最终在黄巾起义的烈火中走向崩塌,成为中国历史上“盛极而衰”的典型缩影。

刘秀的崛起,始于王莽末年的天下大乱。西汉灭亡后,他的兄长刘縯召集乡邻起兵反新,号称“舂陵军”,刘秀起初只是兄长身边的普通将领,甚至因骑牛作战被戏称为“牛背上的将军”。彼时的反新势力中,绿林军、赤眉军声势浩大,刘秀兄弟虽勇猛善战,却因出身“旁支宗室”,始终处于边缘地位——绿林军拥立刘玄为更始帝后,刘縯因功高震主被冤杀,刘秀为避祸,不得不主动请命前往河北安抚地方,这一去,却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河北之地在当时是“四战之地”:既有王莽残余势力,又有地方豪强割据,更有自称“卜者王郎”的人冒称汉成帝之子,在邯郸称帝,悬赏十万户捉拿刘秀。初到河北时,刘秀身边仅有数十人,连温饱都成问题,甚至一度在饶阳的驿站中,靠假装“饿狼扑食”吃粗粮才躲过王郎部下的盘问。但刘秀凭借“仁厚”与“智谋”,逐渐赢得人心:他废除王莽的苛政,释放囚犯,将豪强掠夺的土地归还给农民;面对降兵,他不仅不杀,反而编入军中,给予同等待遇。很快,渔阳、上谷两郡的骑兵(号称“突骑”,东汉最强骑兵部队)归附,地方豪强耿弇、寇恂等人也举族投奔,刘秀的势力迅速壮大。

公元24年,刘秀在柏人(今河北隆尧)与王郎主力决战。他利用王郎军轻敌的弱点,先派敢死队夜袭敌营,再以“突骑”正面冲锋,最终击溃十万敌军,诛杀王郎,平定河北。此战之后,刘秀“跨州据土,带甲百万”,成为足以与更始政权、赤眉军抗衡的第三方势力。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更始帝刘玄,西汉残余政权覆灭;而刘秀则在河北称帝,随后挥师南下,先在洛阳击败赤眉军主力,再逐步消灭关东、陇右、蜀地的割据势力,于公元36年统一全国。

刘秀登基后,并未效仿刘邦“屠戮功臣”,而是以“柔道”治国:他解除邓禹、耿弇等大将的兵权,却赐予他们丰厚的土地与爵位,让其安享晚年;对于投降的割据势力首领,他也既往不咎,甚至任命为地方官员。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不仅避免了“鸟尽弓藏”的悲剧,更让东汉初年的政权迅速稳定。

王莽末年的战乱,让天下人口从西汉末年的近6000万锐减至不足2000万,土地荒芜、流民遍地。刘秀称帝后,以“恢复汉室”为旗号,推出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在经济上,刘秀的核心举措是“度田”与“轻徭薄赋”。“度田”即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核实人口,目的是打击豪强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行为——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沦为“佃客”,朝廷税收锐减,而“度田”则试图将土地与人口重新纳入国家管控。为推行这一政策,刘秀不惜严惩抗拒的豪强:河南尹张伋、琅邪太守李章等官员因包庇豪强被处死,甚至他的亲信、湖阳公主的家奴也因隐瞒田产被查办。尽管“度田”引发了部分豪强的叛乱,但最终还是得以推行,朝廷掌握的土地与人口大幅增加,为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

同时,刘秀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将西汉的“十五税一”降至“三十税一”,遇到灾年更是免征赋税;他还释放奴婢,规定“敢拘执良人(平民)为奴婢者,皆斩之”,仅公元35年至38年,就释放奴婢十余万人。这些政策让农民重新获得土地与自由,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刘秀晚年,全国粮食产量恢复到西汉鼎盛时期的七成,流民纷纷返乡,史载“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社会秩序重回稳定。

在政治上,刘秀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他废除王莽时期混乱的行政划分,恢复西汉的郡县制;同时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直接掌控的“尚书台”,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格局。这一改革虽强化了皇权,却也为后世“外戚、宦官专权”埋下隐患——尚书台官员品级低,容易被皇帝身边的外戚或宦官操控,成为东汉中后期政治混乱的根源。

此外,刘秀推崇儒学,重视教化。他在洛阳建立太学,广招天下儒生,使太学生人数从西汉的数千人增至东汉初年的万余人;他还下令收集散落民间的儒家典籍,组织学者整理修订,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在他的影响下,东汉初年形成了“重名节、尚德行”的社会风气,为后续的“明章之治”(汉明帝、汉章帝时期)奠定了文化基础。

公元57年,刘秀去世,汉明帝刘庄继位,东汉进入“明章之治”的鼎盛时期——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汉章帝完善科举制,选拔寒门子弟入朝为官,进一步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好景不长,公元88年汉章帝去世后,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刘肇继位,其母窦太后临朝称制,东汉的“外戚专权”时代正式开启。

窦太后掌权后,将兄长窦宪、弟弟窦笃等人提拔为大将军、卫尉,掌控军权与朝政。窦宪凭借军功(北击匈奴,大破北单于,勒石燕然山)愈发骄横,甚至敢擅自处决朝廷官员,汉和帝形同傀儡。公元92年,年仅十四岁的汉和帝暗中联络宦官郑众,利用宦官掌握的宫廷禁军,发动政变,诛杀窦氏兄弟及其党羽,窦太后被迫归政。这是东汉历史上“宦官第一次参与夺权”,郑众因功被封为“鄛乡侯”,宦官开始获得爵位与实权,开启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此后的近百年间,东汉朝堂陷入“幼主继位—外戚专权—皇帝联合宦官诛外戚—宦官专权—皇帝早逝—幼主再继位”的死循环:汉安帝时期,邓太后及其兄长邓骘专权,邓太后去世后,汉安帝联合宦官李闰、江京诛杀邓氏;汉顺帝时期,外戚梁冀掌权,其专权时间长达二十年,甚至敢毒杀汉质帝(因汉质帝称他“跋扈将军”),直到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单超等五人发动政变,才诛杀梁冀,抄没其家产达三十余亿钱,相当于东汉全年赋税的一半;而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宦官集团(如“十常侍”)更是权倾朝野,他们卖官鬻爵、搜刮民财,甚至干预地方行政,导致朝政腐败到了极点。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不仅消耗了东汉的国力,更让底层百姓陷入绝境。宦官掌权后,其亲属子弟在地方横行霸道,兼并土地、欺压百姓,而朝廷的赋税却因官员贪污、军费开支激增而不断加重——到汉灵帝时期,百姓需缴纳“田赋”“人头税”“更赋”等十余种赋税,再加上灾荒频发,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被迫卖儿鬻女,社会矛盾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公元184年,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率领数十万头戴黄巾的农民,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黄巾起义。

张角本是“太平道”的创始人,他以“治病救人”为名义,在民间传教十余年,信徒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达数十万人。他将信徒分为三十六方(“方”相当于军队编制),每方设“渠帅”统领,约定在公元184年(甲子年)三月五日同时起义。尽管起义前因叛徒告密,张角被迫提前起义,但仍迅速席卷全国:黄巾军攻克郡县,杀死贪官污吏,打开官府粮仓救济贫民,各地百姓纷纷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东汉朝廷惊慌失措,急忙派遣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将领率军镇压,同时下令各地豪强地主组织“私兵”协助平叛。在官军与豪强武装的联合镇压下,黄巾军主力在一年内被击溃,张角病逝,张宝、张梁等首领战死。但黄巾起义虽失败,却彻底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根基:为了镇压起义,朝廷将地方军政大权下放给州牧(如董卓、袁绍、曹操等),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崛起;而豪强地主通过组织私兵,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形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外戚何进(何太后之兄)与宦官“十常侍”爆发冲突。何进为诛杀宦官,召并州牧董卓率军入京,却不料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死何进。随后,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黜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自封相国,掌控朝政。董卓的专横引发天下诸侯不满,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组成“讨董联盟”,虽未击败董卓,却揭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此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在混战中崛起,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形。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东汉正式灭亡,历时195年。

东汉虽最终亡于乱世,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文化上,东汉是儒学的鼎盛时期,郑玄融合“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形成“郑学”,成为后世儒学的正统;许慎编撰《说文解字》,首次系统分析汉字的字形与字义,奠定了汉字研究的基础;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在天文学与地理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在军事与外交上,东汉重新掌控西域,班超、班勇父子经营西域三十余年,巩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北击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使匈奴一部西迁,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

但东汉的教训同样深刻:它因“外戚与宦官专权”而由盛转衰,因“地方割据”而走向灭亡,成为后世统治者“防外戚、抑宦官、强中央”的重要借鉴。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言:“东汉之亡,亡于皇权旁落,而皇权旁落之根,始于光武之‘台阁制度’。”

从刘秀重建汉室的辉煌,到黄巾起义后的崩塌,东汉的三百年历史,既是一个王朝“重生与复兴”的史诗,也是一个帝国“因腐败而衰落”的警示。它告诉我们:任何王朝,若忽视民生、纵容腐败、放弃对权力的约束,即便曾有过“治世”的辉煌,最终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

上一章 新朝:王莽与他短暂的“托古改制”帝国 卫疆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三国:乱世枭雄的逐鹿与华夏文明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