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洛阳城的火光映红了夜空。公元189年,董卓率西凉铁骑入京,废少帝、立献帝,一把火烧毁了这座承载四百余年汉室荣光的都城。自此,“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余音未散,中原大地便陷入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混战。从关东军讨董到三分天下,从赤壁烽火到夷陵悲歌,三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时代,用近百年的战乱与权谋,书写了一部关于英雄、理想与命运的史诗。
黄巾起义虽在公元184年被镇压,却像一把钥匙,撬开了东汉王朝的棺材板。为平叛而设立的“州牧”,手握军政财三权,成了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彼时的中原,豪强并起:幽州牧刘虞控北方,冀州牧韩馥据河北,荆州牧刘表守江汉,益州牧刘璋占巴蜀,而袁绍、袁术兄弟凭借“四世三公”的家世,更是拥兵数十万,成为最具实力的势力。
但真正打破格局的,是两个“非主流”人物:曹操与刘备。曹操出身宦官之后,虽被士族鄙夷为“赘阉遗丑”,却凭借过人的智谋与狠辣,在陈留散尽家财募兵,先是在荥阳讨伐董卓时崭露头角,后又在兖州收编了三十万“青州黄巾军”,组建起嫡系“青州兵”。公元196年,他果断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占据了政治上的制高点——无论是讨伐吕布、征讨袁术,还是与袁绍对峙,他都能以“朝廷”的名义出兵,名正言顺。
刘备则是另一种极端。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却早已沦为织席贩履之徒,凭借“仁德”的名声与关羽、张飞的追随,在乱世中艰难求生。他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始终没有自己的地盘,甚至在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败露后,被迫逃往荆州投奔刘表,在新野屯兵时,还因“髀肉复生”而感慨功业无成。但正是这份“屡败屡战”的韧性,让他吸引了诸葛亮、赵云等人才,为日后的崛起埋下伏笔。
此时的江东,也在悄然崛起。孙坚在讨伐董卓时斩杀华雄(正史中并非关羽所为),后在攻打荆州时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杀,其子孙策接过父亲的部曲,以“江东小霸王”之名,仅用六年时间就平定了吴、会稽等六郡,为江东基业奠定基础。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年仅十九岁的孙权继位,在张昭、周瑜的辅佐下,稳固了江东局势,成为曹操、刘备之外的第三股力量。
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夺取许昌。彼时的曹操,兵力不足三万,且要分兵驻守徐州、关中,正面迎战袁绍的,仅有一万余人。双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对峙,拉开了决定北方命运的决战序幕。
战争初期,袁绍占据绝对优势:他派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用“声东击西”之计,派关羽突袭白马,斩杀颜良;袁绍又派文丑追击,曹操再设伏兵,斩杀文丑,暂时稳住了阵脚。但袁绍仍凭借兵力优势,步步紧逼,将曹操围困在官渡,双方僵持数月。曹操军粮耗尽,甚至一度想退回许昌,却被谋士荀彧劝阻:“此乃决战之机,先退者必败。”
转机出现在公元200年十月。袁绍的谋士许攸因家人被袁绍逮捕,愤而投奔曹操,献上“火烧乌巢”之计——乌巢是袁绍的军粮囤积地,由淳于琼率领万余人驻守。曹操当即亲率五千精兵,伪装成袁绍军队,连夜奔袭乌巢,一把火将袁绍的粮草烧得精光。袁绍得知乌巢被烧,非但没有全力救援,反而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操的官渡大营,结果久攻不下,乌巢失守的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大乱,张郃、高览被迫投降曹操。
袁绍见大势已去,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官渡之战,曹操斩杀袁军七万余人,缴获粮草、军械无数。此后,曹操用七年时间肃清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先后攻占冀州、青州、幽州、并州,于公元207年北征乌桓,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彻底统一了北方。经此一役,曹操成为天下最强的势力,距离统一全国仅一步之遥。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对外号称八十万)南下,目标直指荆州与江东。此时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被迫从樊城向南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的骑兵追上,妻儿失散,仅率数十骑逃脱。危急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前往江东游说孙权联合抗曹。
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诸葛亮与孙权的谋士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张昭等“主和派”认为曹操势大,江东难以抵挡,主张投降;诸葛亮则以“曹操虽强,却有后顾之忧(马超、韩遂在关中),且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江东若与刘备联合,必能击败曹操”为由,说服孙权下定决心抗曹。孙权随即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率三万水军与刘备的两万军队会师,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与曹操对峙。
曹操的军队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且因水土不服,军中爆发瘟疫,战斗力大幅下降。为解决士兵晕船的问题,曹操采纳谋士的建议,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形成“连环船”,使战船平稳如陆地。这一举措,却为周瑜的火攻之计创造了条件。
公元208年十一月,周瑜派黄盖向曹操诈降,黄盖带着十艘装满干草、油脂的战船,趁着东南风急,驶向曹营。在距离曹营二里处,黄盖下令点燃战船,十艘火船像十条火龙,直冲曹操的连环船。由于战船被铁链锁住,无法散开,火势迅速蔓延,不仅烧毁了所有战船,还波及到岸上的营寨。孙刘联军趁机发起猛攻,曹操的军队大乱,士兵或被烧死,或被淹死,或被斩杀,损失惨重。曹操被迫率领残部从华容道撤退,途中又遭遇暴雨、泥泞,士兵饿死、冻死无数,二十万大军最终仅剩三万余人。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之一。它不仅阻止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更让刘备趁机夺取了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有了自己的地盘;孙权则巩固了江东的统治,形成了“曹操占北方、刘备占荆州、孙权占江东”的三分格局。从此,三国的雏形正式形成。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东连江东,西接益州,北通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赤壁之战后,刘备以“暂借”为名,占据了荆州的南郡(治所江陵),从此有了“跨有荆、益”的基础。但“借荆州”也成了孙刘联盟的隐患——孙权认为荆州本是江东的地盘,多次派人向刘备索要,刘备却以“等夺取益州后再还”为由拖延,双方矛盾逐渐激化。
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孙权再次索要荆州,刘备仍不同意,孙权派吕蒙率军夺取了荆州南部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则亲自率军从益州东下,双方在益阳对峙,大战一触即发。恰逢此时,曹操率军攻打汉中,刘备担心益州安危,被迫与孙权议和,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暂时缓和了矛盾。
但真正的危机,出在关羽身上。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自称“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率荆州军北伐襄樊。关羽先是在樊城围攻曹操的大将曹仁,后又利用暴雨,水淹曹操派来的援军(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斩杀庞德,生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甚至一度想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
然而,关羽的胜利却忽视了背后的江东。孙权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而关羽又多次羞辱孙权(如孙权派人向关羽求亲,关羽却骂道“虎女安肯嫁犬子”),导致双方关系彻底破裂。曹操见状,派人联合孙权,许诺事成之后将江南封给孙权。孙权随即任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军偷袭荆州。
吕蒙采用“白衣渡江”之计:让士兵穿着商人的白衣,伪装成商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趁关羽的守军不备,一举攻占了荆州的治所江陵。关羽得知荆州失守,被迫从襄樊撤军,回师救援。但此时的荆州已被吕蒙牢牢控制,吕蒙还善待关羽部下的家属,导致关羽的士兵纷纷逃亡。关羽势单力薄,被迫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后在突围时被孙权的部将潘璋、马忠生擒,于公元219年十二月被斩杀。
关羽的陨落,不仅让刘备失去了荆州,更让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公元221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的劝阻,率领五万大军伐吴,拉开了夷陵之战的序幕。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率军从江州(今重庆)出发,沿长江东下,攻打孙权。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五万军队迎敌。陆逊深知刘备军士气正盛,且善于山地作战,于是采取“避其锋芒、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将军队撤退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据险坚守,不与刘备军决战。
刘备军深入吴境数百里,却始终无法与陆逊军决战,只能在夷陵一带安营扎寨,绵延数百里。由于天气炎热,刘备军将士疲惫不堪,士气逐渐低落。陆逊见时机成熟,决定发起反击。他派士兵携带茅草,趁夜突袭刘备的营寨,点燃茅草,引发大火。刘备的营寨多为木栅搭建,且营寨之间距离较近,火势迅速蔓延,四十余座营寨被烧毁。陆逊军趁机全线出击,刘备军大乱,士兵死伤无数,将领张南、冯习、傅肜等战死,马良、黄权等被迫投降。
刘备率领残部突围,逃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经此一役,刘备的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蜀汉的国力受到重创。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它彻底终结了刘备“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梦想,也让蜀汉从此沦为三国中最弱的势力。此后,诸葛亮虽致力于“联吴抗曹”,重建孙刘联盟,但蜀汉的国力已无法与曹魏、东吴抗衡,三分天下的格局彻底稳固。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以丞相之职辅佐刘禅,总揽蜀汉朝政。他深知蜀汉国力弱小,若不主动出击,终将被曹魏吞并。于是,在稳定了南方(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叛乱)后,诸葛亮于公元228年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他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派赵云、邓芝率领少量军队伪装成主力,在箕谷(今陕西汉中西北)吸引曹魏军队,自己则亲率主力攻打祁山(今甘肃礼县)。曹魏朝廷毫无防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纷纷投降蜀汉,关中震动。但由于诸葛亮错用马谡镇守街亭(今甘肃秦安),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放弃城池,上山扎营,被曹魏大将张郃击败,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撤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此后,诸葛亮又先后发动了四次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实际为五次北伐,一次防御):公元228年冬,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因粮草耗尽撤军;公元229年,第三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取得小胜;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与司马懿在卤城(今甘肃天水)对峙,斩杀曹魏大将张郃,后因李严延误粮草,被迫撤军;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进驻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积劳成疾,于同年八月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的北伐,虽未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却展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与执着。他的北伐,不仅延缓了曹魏的发展,更让蜀汉在他去世后仍能维持数十年的统治。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由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执政。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北伐,却因蜀汉国力衰弱,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消耗了大量国力。公元263年,曹魏派钟会、邓艾率军伐蜀,邓艾率军从阴平道(今甘肃文县)偷渡,越过七百里无人区,直抵成都城下。刘禅见大势已去,被迫投降,蜀汉灭亡。
蜀汉灭亡后,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西晋,定都洛阳。公元280年,西晋派王濬、杜预率军伐吴,吴末帝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至此,历时近百年的三国时代正式结束,天下重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