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洛阳宫城的权力更迭悄然发生。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这场看似平稳的政权交接,实则是司马家族三代人苦心经营的结果——从司马懿装病夺权,到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把控曹魏朝政,司马氏早已成为魏国实际的掌权者。西晋的建立,终结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却因自身的制度缺陷与统治阶层的腐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典型王朝。
西晋建立初期,司马炎展现出难得的明君姿态。他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认为宗室力量薄弱是皇权易主的关键,于是恢复分封制,将同姓子弟27人封为王,允许他们在封国拥有军队与行政权,试图以宗室藩屏中央。同时,他推行“占田制”与“课田制”,承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鼓励垦荒种地,减轻赋税徭役。这些政策迅速激发了社会活力,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人口数量稳步增长。
公元280年,西晋举全国之力伐吴,吴主孙皓投降,分裂近百年的中国重归统一。统一后的西晋迎来了短暂的繁荣期,史称“太康之治”。据《晋书》记载,太康年间“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洛阳城商铺林立,粮价低廉,街头巷尾不乏欢声笑语。当时的文人左思写下《三都赋》,描绘蜀、吴、魏三国都城的繁华景象,文章问世后洛阳豪族争相传抄,竟导致“洛阳纸贵”,成为太康年间文化繁荣的缩影。
然而,这层繁荣的面纱下,早已潜藏着深刻的危机。司马炎在统一后逐渐沉溺于享乐,丧失了初期的进取之心。他后宫妃嫔多达万人,为了挑选侍寝者,竟发明“羊车望幸”的荒唐方式——每日乘坐羊车在后宫游荡,羊车停在哪个妃嫔的宫殿前,便留宿何处。皇帝的奢靡之风迅速蔓延至整个统治阶层,大臣们纷纷效仿,攀比成风。太傅何曾每日伙食费高达万钱,却仍抱怨“无下箸处”;石崇与王恺的斗富故事更是流传千古——王恺用麦芽糖刷锅,石崇便以蜡烛当柴烧;王恺用紫丝布做成长达四十里的步障,石崇就用锦缎做出五十里的步障;晋武帝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暗中资助王恺,助长了奢靡攀比的歪风。
统治阶层的腐败不仅体现在生活享乐上,更渗透到政治制度的骨髓。西晋沿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但这一制度早已沦为门阀士族垄断权力的工具。中正官由士族子弟担任,评定人才时只看家世背景,不重真才实学,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寒门子弟即便才华横溢,也难有出头之日;而士族子弟凭借家世,无需努力便可身居高位。这种不公平的选官制度,严重挫伤了社会活力,也让西晋的官僚体系变得臃肿低效。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司马衷天生愚钝,流传最广的故事便是“何不食肉糜”——当大臣奏报百姓因饥荒无粮可食时,他竟疑惑地问:“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样的皇帝自然无法掌控朝政,政权很快落入皇后贾南风手中。
贾南风心狠手辣且野心勃勃,为了独揽大权,她设计杀害了辅政大臣杨骏,随后又联合宗室诸王铲除异己。公元291年,贾南风密召楚王司马玮入京,诛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事后却以“矫诏”为由处死司马玮,将朝政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贾南风的专权引发了宗室诸王的不满,而司马炎当初分封的诸侯王,此时因手握兵权,成为觊觎皇权的潜在力量。
公元300年,贾南风因忌惮太子司马遹的威胁,设计将其废黜并杀害。这一行为成为“八王之乱”的导火索。赵王司马伦率先起兵,以“为太子报仇”为名攻入洛阳,杀死贾南风,自立为帝。司马伦的篡位之举激起了其他诸侯王的反对,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起兵讨伐司马伦,一场席卷全国的宗室混战就此爆发。
此后的十几年间,诸侯王们为了争夺皇权相互攻伐,洛阳、长安等重镇多次沦为战场。齐王司马冏攻入洛阳后,废掉司马伦,拥立晋惠帝复位,自己则独揽大权;不久后,河间王司马颙与长沙王司马乂起兵讨伐司马冏,司马乂杀司马冏掌权;随后,司马颙又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攻打司马乂,洛阳城被围数月,城内粮食断绝,出现人吃人的惨状,最终司马乂兵败被杀。
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在混战中胜出,毒死晋惠帝,拥立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终于结束,但这场内乱给西晋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战乱导致中原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洛阳、长安等繁华都市化为废墟;宗室诸王相互残杀,朝廷权威荡然无存;更严重的是,边疆的少数民族趁中原内乱,纷纷起兵南下,西晋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西晋建立之初,为了弥补中原地区因战乱造成的人口损失,朝廷允许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这些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定居,与汉族杂居,但长期受到汉族地主的压迫与歧视,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八王之乱爆发后,少数民族贵族趁机崛起,其中以匈奴贵族刘渊最为突出。
刘渊是匈奴冒顿单于的后裔,因先祖与汉朝和亲,改姓刘。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文武双全,却因少数民族身份在西晋官场备受排挤。八王之乱时,刘渊被成都王司马颖招为部下,驻守邺城。公元304年,刘渊在匈奴贵族的支持下,于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自立为汉王,国号“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刘渊以“恢复汉室”为名号召天下,得到了许多不满西晋统治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百姓的响应,势力迅速壮大。他多次派兵攻打西晋都城洛阳,虽然初期未能成功,但极大地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公元310年,刘渊病逝,其子刘聪即位。刘聪继续对西晋发动进攻,公元311年,汉赵军队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纵兵烧杀抢掠,洛阳城再次遭受重创,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西晋朝廷并未就此覆灭。部分大臣在长安拥立秦王司马邺即位,是为晋愍帝,试图延续西晋统治。但此时的西晋已经名存实亡,朝廷所能控制的区域仅局限于关中一隅,且缺乏足够的兵力与物资。公元316年,汉赵军队围攻长安,城内粮草断绝,晋愍帝走投无路,出城投降。次年,晋愍帝被刘聪杀害,西晋正式灭亡。
从公元265年建立到公元316年灭亡,西晋仅存在了51年。这个曾结束分裂、开创盛世的王朝,最终因统治阶层的腐朽、制度设计的失误与民族矛盾的激化,走向了覆灭。西晋的灭亡,不仅让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三百年的分裂战乱(南北朝时期),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大量汉族百姓为躲避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西晋的兴衰,成为后世王朝引以为戒的历史镜鉴,警示着统治者:即便拥有统一的疆域与繁荣的表象,若失去民心、制度失当,王朝的崩塌也只在旦夕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