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深知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登基后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将领的兵权,将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收归中央,确立了“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这一政策虽避免了军阀混战,却也为北宋后期的军事积弱埋下了隐患。
北宋初期,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治理,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农业上,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手工业中,瓷器、纺织、印刷业空前发达,景德镇的青瓷、定窑的白瓷远销海外;商业更是打破了“坊市分离”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和瓦舍勾栏,汴京(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人口峰值超百万。文化领域更是群星璀璨,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文人巨匠辈出,宋词、理学、书法绘画达到新的高度,形成了“崇文尚礼”的时代风气。
然而,“重文抑武”的政策逐渐显露弊端。为防止武将专权,北宋实行“将兵分离”制度,将领频繁调动,士兵与将领互不熟悉,战斗力大打折扣。同时,为维护中央集权,朝廷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导致“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到了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凸显,农民起义时有发生。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涉及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多个领域,试图通过开源节流增强国力。但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强烈反对,加上变法措施本身存在缺陷,最终在宋神宗去世后被废除,北宋错失了革新图强的机会。
北宋后期,徽宗、钦宗二帝昏庸无能,朝政被蔡京、童贯等奸臣把持。他们结党营私、横征暴敛,修建奢华的“艮岳”,耗尽民力财力,百姓怨声载道。而此时,北方的女真族迅速崛起,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随即对北宋的盟友辽国发起进攻。北宋见辽国衰落,背弃盟约,与金朝签订“海上之盟”,约定共同灭辽。然而,宋军在攻辽过程中屡战屡败,战斗力的孱弱被金朝看在眼里。
1125年,金朝灭辽后,立即将矛头指向北宋。金军兵分两路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逼近汴京。宋徽宗惊慌失措,禅位于太子赵桓,即宋钦宗。宋钦宗同样怯懦,在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摇摆不定,先是启用李纲保卫汴京,击退金军第一次进攻;随后又听信主和派谗言,罢免李纲,向金朝求和。1127年,金军再次大举南侵,此时的汴京已无有效防御,金军顺利攻破城池,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数千人,还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典籍文物,史称“靖康之耻”。至此,享国167年的北宋灭亡。
在北宋灭亡后的动荡岁月中,涌现出一位千古传颂的抗金英雄——岳飞。岳飞出身农家,自幼习武,心怀“精忠报国”之志。靖康之耻后,他目睹金军烧杀抢掠的暴行,毅然投身抗金战场,组建了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岳家军”。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深得百姓拥护,在与金军的对抗中屡建奇功。
1134年,岳飞率军收复襄阳六郡,这是南宋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收复失地;1140年,金军再次南侵,岳飞率军北伐,在郾城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金军精锐“铁浮屠”和“拐子马”,随后乘胜追击,逼近故都汴京,喊出“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壮志。然而,南宋朝廷此时由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把持,赵构担心岳飞收复失地后迎回徽、钦二帝,威胁自己的皇位;秦桧则是金朝的内应,极力主张求和。二人沆瀣一气,以“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岳飞被迫撤军时,不禁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回朝后,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1142年,岳飞与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岳飞的冤死激起了百姓的悲愤,后世为他修建岳王庙,供奉“精忠报国”的牌匾,而秦桧夫妇的跪像则永远立在岳飞墓前,遭世人唾弃。
北宋的兴衰,是一部复杂的历史长卷。它有过经济繁荣、文化鼎盛的辉煌,却因治国方略的失衡和后期统治者的昏庸,最终走向灭亡。岳飞的抗金事迹,不仅是北宋末年悲壮的抗争缩影,更承载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气节。这段历史警示后人:一个国家的强盛,既需要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更需要强大的国防和清明的政治,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