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仅仅3年后,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公然复辟帝制,上演了一场违背历史潮流的闹剧,最终落得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结局。
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源于其复杂的政治手腕。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凭借北洋军的强大实力,一边逼迫清帝退位,一边与南方革命党讨价还价。1912年2月,孙中山为促成南北统一,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以“赞成共和”为条件,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又通过一系列操作,成为正式大总统。此时的袁世凯手握重兵,控制着中央政权,但他的野心并未满足,封建帝王梦在他心中悄然复苏。
为实现复辟,袁世凯一步步扫清障碍。首先,他破坏民主制度,解散国会和国民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大总统的权力扩大到极致,几乎与皇帝无异,为复辟铺平了法律和政治道路。其次,他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通过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换取日本对其复辟计划的默许。同时,他还在思想上制造舆论,授意亲信成立“筹安会”,打着“研究国体”的幌子,公开鼓吹君主立宪优于民主共和,声称“中国国情只适合帝制”。
为了让复辟显得“名正言顺”,袁世凯导演了一场“民意请愿”的丑剧。1915年下半年,在他的暗中操纵下,全国各省纷纷成立“请愿团”,上至官僚政客,下至市井无赖,甚至还有“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一同向参政院递交请愿书,要求“变更国体”,拥戴袁世凯称帝。参政院随即以“国民代表大会”的名义进行投票,结果全票赞成实行君主立宪制,“一致推戴”袁世凯为皇帝。这场伪造的“民意”,成了袁世凯复辟的“遮羞布”。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接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计划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为筹备登基,他耗费巨资打造龙袍、皇冠,修建宫殿,仅龙袍就用了80余斤黄金,镶嵌数千颗珍珠宝石,极尽奢华。此时的袁世凯,沉浸在帝王梦中,完全无视全国民众的反对和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
然而,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迅速激起了全国范围的讨袁浪潮。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护国军得到全国民众的支持,士气高昂,很快在四川、贵州等地击败北洋军。随后,广西、贵州、广东等省份相继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的控制。
北洋军阀内部也出现分裂。袁世凯的亲信段祺瑞、冯国璋等,或消极抵制,或暗中拆台,不愿为其复辟卖命。帝国主义国家见袁世凯大势已去,也纷纷撤销对他的支持。袁世凯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绝境,登基大典被迫推迟,随后又不得不宣布暂缓称帝。
面对全国上下的反对声浪,袁世凯的统治摇摇欲坠。1916年3月22日,在当了83天“未正式登基的皇帝”后,他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恢复中华民国国号。但此时的袁世凯已众叛亲离,各地仍要求他辞去大总统职务。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精神打击,让袁世凯一病不起。1916年6月6日,他在举国唾骂声中病逝于北京,时年57岁。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并非偶然。它充分证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封建帝制再也无法在中国立足。这场闹剧不仅让袁世凯留下了千古骂名,也加剧了北洋军阀的分裂,此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它也以血的教训警示后人:任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践踏人民意愿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所抛弃。
一一一一一一
本章节细讲袁世凯复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