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雨连绵不绝,把老城区的青石板路浸得发亮。林深抱着一摞设计图,匆匆冲进街角那家名为“余温”的旧书店躲雨时,风铃叮当地撞在玻璃门上,惊飞了檐下一只避雨的麻雀。
书店里暖黄的灯光裹着旧书特有的油墨香,混着淡淡的檀香扑面而来。沈述坐在靠窗的旧木桌后,指尖夹着支没点燃的烟,正低头用软布擦拭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听见动静,他抬眼望过来,镜片后的目光落在林深被雨水打湿的发梢上,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下。
“门口有毛巾。”沈述的声音像书店里的旧书,带着点磨砂般的质感,他指了指门边挂钩上挂着的姜黄色毛巾,又低头继续擦书,“随便坐,雨停之前别走,外面风大。”
林深道了谢,拿起毛巾擦了擦头发和脸上的水珠。他是隔壁新搬来的建筑设计师,这是第一次发现这条老街上藏着这样一家书店。店里的书架高到顶,塞满了各类旧书,连天花板上都垂着用麻绳串起的书页,风一吹,哗啦啦地响。
他抱着设计图走到沈述对面的椅子坐下,目光忍不住落在对方修长的手指上。那双手骨节分明,擦书时动作轻柔,像是在触碰什么易碎的珍宝。
“看设计图的?”沈述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
林深愣了一下,点头:“嗯,做建筑设计的,刚搬来隔壁。”
“老房子改造?”沈述抬眼,目光扫过他怀里设计图上的线条。
“对,一个老厂房改造项目,就在前面那条巷子里。”林深说着,把设计图往桌上推了推,“你对这边很熟?”
“住了十年了。”沈述放下软布,指尖摩挲着线装书的封面,“这家书店,也开了十年。”
雨越下越大,敲打着玻璃窗,溅起细碎的水花。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老城区的历史聊到建筑设计,再聊到旧书。林深发现,沈述虽然话不多,却懂很多,尤其是对旧书和老建筑,有着近乎偏执的了解。
不知不觉间,雨停了。夕阳透过云层,给书店镀上了一层金边。林深起身告辞,沈述送他到门口,指了指他怀里的设计图:“老厂房的梁架结构很特别,改造时别拆了,留着,有味道。”
林深点头应下,走出几步,又回头看了一眼。沈述站在门口,夕阳落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风铃在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清脆的声响。
从那天起,林深成了“余温”书店的常客。每天收工后,他都会拐进书店,有时坐一会儿,看沈述擦书、整理书架;有时聊几句,说说项目的进展,听听沈述讲那些关于旧书和老建筑的故事。
项目进行到一半时,遇到了麻烦。老厂房的墙体出现了裂缝,按照规定,需要全部拆除重建。林深盯着设计图,愁眉不展。他知道,一旦拆除,老厂房原本的韵味就全没了。
那天晚上,他在书店待到很晚。沈述看出了他的心事,递给他一杯热茶:“别急,老房子都有脾气,慢慢来。”
林深接过茶,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他抬头看向沈述,对方的目光里带着安抚,像书店里的灯光,温暖而平静。
“我查了很多资料,也问了不少专家,都说只能拆。”林深叹了口气,“可我不想拆,那面墙,承载了太多东西。”
沈述沉默了一会儿,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旧相册,递给林深:“看看这个。”
相册里是老厂房的旧照片,有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有孩子们在厂房前玩耍的笑脸,还有那面布满岁月痕迹的墙。照片的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这面墙,是父亲亲手砌的,他说,要留着,给孩子们遮风挡雨。”
“这是……”林深抬头看向沈述。
“我父亲的工厂。”沈述的声音有些低沉,“他一辈子都在这儿,这面墙,是他退休前最后砌的。”
林深握着相册,心里五味杂陈。他突然明白,沈述为什么一直让他留住老厂房的梁架和墙体,那不仅仅是对老建筑的珍视,更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我再想想办法。”林深合上相册,语气坚定。
接下来的几天,林深几乎泡在了老厂房里。他和施工队一起,仔细检查每一处裂缝,查阅大量的资料,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采用加固技术,保留墙体的主体结构,只对裂缝进行修补。
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沈述时,沈述正在擦一本旧书。听到消息,他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抬头看向林深,眼底闪过一丝光亮:“成了?”
林深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成了,能留住那面墙了。”
沈述放下软布,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
那天晚上,书店关得很晚。林深和沈述坐在窗边,喝着热茶,看着窗外的星空。老城区的夜晚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和远处的犬吠。
“等项目结束了,我请你吃饭。”林深说。
沈述点头:“好。”
项目完工那天,老厂房重新焕发生机。斑驳的墙体被保留下来,上面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梁架结构裸露在外,搭配着现代化的玻璃幕墙,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时尚的气息。
林深站在厂房前,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时,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他回头,看见沈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旧书。
“送给你的。”沈述把书递给他。
林深接过书,封面上写着《老建筑的温度》,扉页上有一行娟秀的字迹:“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余温尚在,未来可期。——沈述”
他抬头看向沈述,对方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夕阳落在他的眼睛里,像盛满了星光。
“谢谢。”林深轻声说。
“走,吃饭去。”沈述转身,朝着巷口的方向走去。
林深跟在他身后,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暖暖的。他知道,在这条老街上,在这家名为“余温”的书店里,他不仅找到了老建筑的温度,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