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忙碌的行程中飞速流逝。
林叙栀如同一块高效的海绵,同时汲取着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伙伴的营养,在镁光灯下飞速成长。
每周的《你好,星期六》录制,成了林叙栀最放松也最享受的时光。
她与丁程鑫的默契与日俱增,他们之间不需要言语,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意图。
一次“你说我猜”环节,题目是“鹤立鸡群”。
丁程鑫只看了一眼,立刻转过身,对着林叙栀做出了一个极其优雅的昂首挺胸的姿态,眼神睥睨,仿佛自带仙气。
林叙栀几乎秒懂,忍着笑,精准地回答:
林叙栀“鹤立鸡群。”
何炅“答对!”
何老师宣布。
杨迪在一旁大叫:
杨迪“不是!你们这什么脑电波啊?他这动作跟‘鹤’有什么关系?明明更像臭美的孔雀!”
丁程鑫得意地挑眉:
丁程鑫“这说明我们叙栀懂我!”
林叙栀也笑着接梗:
林叙栀“主要程鑫哥这气质,确实比较‘鹤’。”
全场爆笑。这种自然而然的接话和调侃,放在几个月前是无法想象的。
丁程鑫也会在私下里和她分享更多主持经验:
丁程鑫“叙栀,你发现没?有时候接话不一定非要语言,一个夸张的表情反应,效果可能更好。”
他会亲自示范
丁程鑫“比如这样,瞪大眼睛,捂住嘴,表示难以置信……”
林叙栀认真看着,然后试着模仿,虽然动作略显生硬,但那副努力学习的认真模样又把丁程鑫逗笑了:
丁程鑫“对对对,就是这样,慢慢找感觉,放松就好。”
她在何老师身上学到的是大局观和春风化雨般的体贴;从杨迪身上学到的是如何敏捷地接梗造梗,化解尴尬;而从丁程鑫这里,她学到的是更多具体的、灵活的舞台技巧和如何更好地释放天性。
他们之间的友谊,在一次次默契配合和欢声笑语中愈发牢固。
与马嘉祺在《歌手》中的合作也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合作基础,两人的信任感大大增强。
再次讨论选歌时,氛围更加轻松和高效。
林叙栀“我觉得这首歌的副歌部分,如果用更多气声和弱混来处理,会不会更能突出那种破碎感?”
林叙栀指着谱子提出建议。
马嘉祺仔细看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打着拍子,沉吟片刻:
马嘉祺“有道理……但弱混控制不好容易虚,我得和声乐老师再抠一下细节。”
马嘉祺“不过这个思路很好,叙栀你对情绪的捕捉真的很敏锐。”
林叙栀“我只是提供听众的一种感受可能性,最终的技术实现还得靠你。”
林叙栀总是保持着谦逊的定位。
马嘉祺“不,你的建议每次都能给我打开新思路。”
马嘉祺很认真地说
马嘉祺“你就像我的第一听众和最严格的检验员。”
他们开始更多地交流对音乐的理解,分享喜欢的歌手和作品。
林叙栀会发现,这个台上沉稳深情、台下略显安静的少年,谈到音乐时眼睛会发光,有着极其固执和深刻的追求。
而她广博的阅片量和文学底蕴,常常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歌曲的意境表达提供养分。
他们的合作,超越了简单的工作关系,更像是一场彼此启发、共同创作的艺术探索。
与此同时,她与贺峻霖也会偶尔通过微信交流专业问题。
贺峻霖有时会发来一段他自己录的新闻播报练习片段:
贺峻霖【帮我听听,这段的重音和停顿还有没有改进空间?总觉得有点平。】
林叙栀会认真听完,然后回复几条长长的语音条,细致地分析哪里可以加重语气,哪里需要更自然的连接,甚至会示范一两个句子。
贺峻霖【你一说完我就明白了!谢了叙栀!还是你厉害!】
贺峻霖的回复总是带着豁然开朗的欣喜和毫不吝啬的赞美。
有时,林叙栀在准备“好六”的某个需要表演唱跳的环节感到棘手时,也会主动求助:
林叙栀【贺老师,这段舞蹈动作我怎么做都感觉有点僵硬,有没有什么速成秘诀?】
贺峻霖可能会直接发来一段自己跳的、故意夸张搞笑的版本:
贺峻霖【看,就这样,越放松越故意,效果反而好!别想着标准,想着好玩!】
林叙栀看着视频里搞怪的贺峻霖,忍不住笑出声,紧张感也随之消散
林叙栀【好像……有点懂了!我试试!】
这种跨越空间的、纯粹专业的交流和互相打气,让他们虽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却依然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基于彼此了解和信任的连接。
贺峻霖的直率、乐观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常常能给林叙栀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轻松感。
林叙栀穿梭在这些不同的工作场景和人际关系中,忙碌却充实。
她就像一颗不断吸收光能的星辰,在“好六”的舞台上打磨着综艺感和亲和力,在“歌手”的挑战中深化着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与旧友新知的交流中拓宽着视野和技能边界。
她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变得更放松,更敢于表达,也更懂得如何运用不同的技巧去应对不同的场合。
但她内核里的那份认真、谦逊和对专业的极致追求,却从未改变。
星光不负赶路人。
林叙栀正一步一个脚印,在她选择的道路上,稳稳地走着,发着光,也吸引着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奔赴更广阔的远方。
属于她的故事,正在多线并进中,谱写出越来越精彩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