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手》密集的筹备和录制过程中,马嘉祺与林叙栀的接触愈发频繁。
最初,他眼中的林叙栀,是丁哥、贺儿他们口中那个“专业很强”、“有点可爱”的学霸同学,是何老师欣赏的“靠谱后辈”,也是一个话不多但做事极其认真有效的音乐合伙人。
然而,随着一次次关于选歌、编曲、舞台呈现的深度讨论,一次次台前幕后的陪伴与协作,马嘉祺发现自己正在一点点看见这个女孩身上更多、更细微的闪光点。
最吸引马嘉祺的,是林叙栀讨论音乐时的那种极致专注。
每当他们窝在排练室,对着乐谱或音频文件时,她的世界仿佛就只剩下眼前的旋律和歌词。
她会因为一个和弦的转换是否更贴合情绪而凝眉思索良久;会为了确认某句歌词的咬字如何更能传递意境而反复轻声念诵;会在听到他尝试一种新的唱法时,猛地抬起头,眼睛亮得像星星,毫不犹豫地说:
林叙栀“就是这个感觉!这里就需要这种破碎感!”
那种全身心投入、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状态,带着一种强大的、近乎神圣的气场,让马嘉祺也不自觉地被感染,更加投入其中。
他发现,她不只是给出建议,她是真正地“懂”,并且乐于和他一起“挖掘”更深层的东西。
这种精神层面的同频共振,让他感到难得的舒适和被理解。
舞台竞演的压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年轻的他来说。
每一次上台前,即便准备得再充分,也难免紧张。而林叙栀似乎总能敏锐地察觉到他的情绪。
她不会说太多安慰的话,但总会在他候场时,安静地递上一颗糖,或者只是用一个无比坚定的眼神看着他,轻轻说一句:
林叙栀“没问题。”
而当他表演结束,无论结果如何,下台第一眼,总能看到她等在那边。
成功时,她的祝贺真诚而热烈,眼睛里的赞赏毫不掺假;即使表现未尽完美,她也从不会流露出丝毫失望,而是会第一时间肯定他的付出,然后冷静地和他一起复盘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这种无声却强大的支持,像是一种温柔又稳固的力量,一次次地安抚着他可能焦躁或失落的情绪。
让他觉得,这个舞台除了竞争,还有一份值得珍惜的信任和陪伴。
舞台下的林叙栀,偶尔流露出的反差,也让马嘉祺觉得格外有趣。
一次排练休息时,他看到她拿着手机,眉头紧锁,嘴里念念有词,仿佛遇到了天大的难题。他好奇地问了句:
林叙栀“怎么了?”
林叙栀抬起头,一脸苦恼:
林叙栀“迪哥给我发了个冷笑话,我没看懂……研究了十分钟了。”
马嘉祺凑过去一看,果然是个极其无聊又拗口的冷笑话。
他忍不住笑出声,看着平时冷静睿智的她居然被一个冷笑话难住,那副较真又困惑的样子,有种莫名的可爱。
还有一次,工作人员带来一些地方特产小吃,有一种看起来黑乎乎其貌不扬的糕点。
别人都犹豫着不敢尝试,林叙栀却因为好奇,小心地咬了一小口,随即眼睛微微睁大,小声惊叹:
林叙栀“嗯?好吃!”
然后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拿了一个,递给他:
林叙栀“嘉祺你尝尝,真的不错。”
那种属于她这个年龄女孩该有的、对世界保有好奇和分享欲的一面,与她工作时那种过分的沉稳形成了奇妙的反差,让马嘉祺觉得更加真实和鲜活。
这些点点滴滴的观察,像一颗颗细小的珍珠,慢慢串连起来。
马嘉祺发现,林叙栀就像一座宝藏,你越挖掘,越能发现她内里的丰富与璀璨。
她不仅有专业的深度,还有情感的温度,更有生活中不经意流露的、让人会心一笑的可爱。
他开始更加期待每一次与她的讨论,不仅仅是为了工作,也更享受那种思维碰撞和彼此理解的过程。
他会下意识地在人群中寻找她的身影,看到她和“好六”家族打闹时露出的开朗笑容,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心情变好。
这种好感是悄然滋生的,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马嘉祺自己或许都还未完全明晰那是什么,但他很清楚,和林叙栀待在一起,讨论音乐、准备舞台、甚至只是简单聊聊天,都是一件让他感到愉悦和放松的事情。
这个女孩身上,确实有一种独特而无限的魅力,正在一点点地,吸引着他去探索,去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