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霓虹无声闪烁,将办公室内三人的影子拉长,扭曲。垃圾桶里那份被林允珠丢弃的、价值不菲的合作方案,像一块沉默的界碑,标记着一条充满诱惑的捷径。
金贤宇那句“我们最开始是为了什么来着?”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宋敏圭和朴彩英心中漾开一圈圈涟漪。
是为了成为更昂贵的商品吗? 是为了在资本的盛宴中分一杯羹吗? 不是。
宋敏圭闭上眼,脑海里闪过论坛上那位高层轻蔑的质问,闪过直播舞台上那片真实的掌声,闪过李炳勋前辈那句“期待打破边界的声音”。他追求的,从来不是安全的成功,而是有价值的表达。
朴彩英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那股熟悉的、想要撕裂一切的冲动在血管里蠢蠢欲动。妥协?配合?那和她在Blaze时戴着面具跳舞有什么区别?她选择“镜像”,就是为了逃离那种被包装好的“叛逆”。真正的反叛,怎么可能被资本圈养?
“妈的……”朴彩英低骂一声,像是下定了决心,“这钱,挣得不痛快!”
宋敏圭睁开眼,看向另外两人,眼神重新变得清明而坚定:“林代表说得对。一旦开始磨平棱角,‘镜像’就死了。”他走到垃圾桶旁,没有捡起那份方案,只是用脚将它往深处推了推,“我们需要资源,但不是以失去自我为代价。我们可以合作,但必须是我们主导的合作。”
金贤宇看着两人的表态,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他用力点了点头。
共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艰难却又牢固地再次达成。
当林允珠再次回到办公室时,三人将他们的决定告诉了她。
“我们选择,”宋敏圭代表发言,“有限度、有原则地接触外部资源。优先考虑能理解并尊重我们核心理念的合作方,拒绝任何可能损害我们独立性和表达真实性的条款。”
林允珠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点了点头:“可以。那么,筛选和谈判的工作,你们也需要参与进来。这是你们必须学习的另一课。”
接下来的日子,“镜像”的日程表上除了训练,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商务谈判。他们坐在林允珠身边,面对形形色色的投资方和品牌代表,学习如何阅读复杂的合同条款,如何辨别糖衣下的陷阱,如何在保持底线的前提下争取最大利益。
过程比想象中更耗费心神。有些合作方在被拒绝核心要求后拂袖而去;有些则试图用更隐蔽的方式施加影响;还有一些,则真的带着诚意而来,愿意尝试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
最终,他们敲定了几项合作:一个以独立音乐和青年文化为核心的小众视频平台,为他们定制一档记录创作过程的纪实短片;一个以设计和材质著称的先锋时装品牌,提供演出服装,不要求硬性广告露出;以及,接受了“雾巷”的正式合作邀请,共同创作并发行一张限量EP,由一家以支持独立音乐人著称的唱片公司发行。
这些合作,规模远不如之前拒绝的那些庞大,收益也有限,但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镜像”的自主权。
与此同时,他们与“雾巷”的合作EP《蚀》进入了最后的制作阶段。两个风格迥异的团体在碰撞中不断磨合,音乐在撕裂与融合间找到了危险的平衡点。金贤宇在其中一首歌里,甚至尝试了一段融合了传统唱腔与气声嘶吼的段落,效果出奇地震撼。
就在EP即将发布前夕,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之前那个国际先锋艺术节的主办方,正式发来邀请,希望“镜像”能作为特邀表演嘉宾,参加下一届的线下主单元演出,并参与一个关于“亚洲新声音”的艺术家对谈。
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线上参与的“新面孔”,而是被正式纳入国际先锋艺术视野的受邀艺术家。
消息传来时,三人正在排练《蚀》的最后一首歌。
音乐戛然而止。
朴彩英第一个扔下耳机,发出一声兴奋的怪叫。宋敏圭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又充满期待的笑容。金贤宇则站在原地,眼眶微微发红,这一次,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因为一种被世界看见的、巨大的肯定。
林允珠站在控制台后,看着他们。这一次,她没有再说什么“路还长”之类的话。
她知道,这颗名为“镜像”的怪物种子,已经顶开了坚硬的土壤,在风雨和诱惑中,生出了自己顽强的根系和独特的枝叶。
它的未来,依旧充满未知与挑战。
但至少此刻,它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向着更广阔的天空,伸展出带着尖刺的、真实的绿色。
新的舞台,新的战场,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