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逐浪并肩
本书标签: 现代  有空就更 

城居日常:渔灯与烟火的重逢(收藏加更)

逐浪并肩

距离海边之行过去六天,渔灯节的前一天下午,贺之珩刚结束一场高管会议,就拎着个纸袋子直奔墨楚云的工作室。袋子里是他托人从渔乡带回来的老绣片——靛蓝色底,绣着银线勾勒的鱼纹,正是上次墨楚云画稿里缺的民俗细节。

工作室的门半开着,墨楚云趴在画架前,右手的玫瑰纹身蹭着画纸,正对着一幅渔灯草图皱眉。“在愁什么?”贺之珩把纸袋子放在桌上,左手的天使纹身随着动作露出半截,“渔乡老绣片,给你当参考。”

墨楚云眼睛一亮,抓过绣片贴在画稿旁比对:“你看这鱼纹的针脚,是斜着走的,我之前画得太规整了!”他指尖划过绣片上的磨损痕迹,“这绣片得有几十年了吧?颜色还这么正。”贺之珩靠着桌沿,拿起画稿旁的民俗书:“民宿老板说,是他奶奶年轻时绣的围裙边。对了,我让助理订了明早五点的车,提前去占拍渔灯的好位置。”

墨楚云立刻在写生本上记下车程时间:“我把颜料和速写本都装好了,还带了支新的勾线笔——上次画礁石时笔尖断了,你帮我挑的那支真好用。”贺之珩笑了笑,从袋子里掏出个小盒子:“给你买了几支备用笔尖,不同粗细的都有,画细节方便。”两人凑在画架前,贺之珩指着绣片上的银线:“可以在渔灯上加点这种反光纹理,晚上拍出来会更亮。”墨楚云跟着他的指点在画稿上添了几笔,画里的渔灯瞬间多了几分烟火气。

同一时刻,林景风抱着个纸箱站在严川皓的摄影工作室楼下。纸箱里是他刚调试好的智能灯控模块——为了配合渔灯节的节奏,他特意写了个“灯光联动程序”,能让帐篷里的灯跟着渔灯的明暗同步变化。

严川皓打开门时,刚把相机镜头擦好,右手的蛇纹身从袖口滑出来:“模块调试好了?”林景风把纸箱放在工作台上,锁骨下的“Lovis”纹身被领口遮了大半:“测试了三次,延迟控制在0.5秒内,等下可以连你的摄影灯试试。”他蹲下来翻出模块,“对了,你上次说的青海星空拍摄点,我查了最新的气象数据,下个月中旬是晴天,适合去。”

严川皓从抽屉里拿出个防水袋:“给你的模型零件包,渔乡海边潮,这个袋子防水。”他帮林景风把模块连在摄影灯上,“按下这个键,就能同步渔灯的频率了。”林景风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指尖飞快敲击着平板:“这里的参数可以再优化,我改个代码。”两人一个调试设备,一个修改程序,工作室里只听见键盘敲击声和相机的轻响,安静却格外合拍。

高逸阳则拎着个竹篮,蹲在周诚文家的古籍修复室里。竹篮里是他刚买的粘米粉和萝卜丝——按照《渔乡食记》里的配方,灯盏糕要用新磨的粘米粉调糊,萝卜丝要腌够两个时辰才脆。

周诚文坐在案前,正用毛笔给一本旧书补字,肩膀上的过肩龙纹身隐在棉麻衫里,只露出一点墨色纹路:“粘米粉我用石磨磨了一遍,比机器磨的更细。”他把一个陶罐推到高逸阳面前,“这是去年的梅干菜,泡软了加进灯盏糕里,更有嚼劲。”

高逸阳立刻掏出手机拍陶罐:“这个当账号素材肯定好看!你写的文案里,能加上‘石磨米粉’的细节吗?”周诚文放下毛笔,拿出张宣纸:“我把灯盏糕的古法步骤画下来了,你可以配着文案发。”他指着纸上的步骤图,“调糊要顺时针搅三百下,这样才够筋道。”高逸阳蹲在旁边,跟着步骤图记笔记,竹篮里的萝卜丝散出淡淡的咸香,和修复室里的墨香混在一起,竟意外和谐。

第二天凌晨四点半,三辆车准时在市区路口汇合。贺之珩的SUV里,墨楚云抱着写生本打盹,副驾上放着刚热好的豆浆;严川皓的越野车里,林景风正调试智能灯的程序,仪表盘上放着防水袋;高逸阳的面包车里,周诚文则拿着本旧书,给高逸阳讲渔灯节的由来:“以前渔民出海前,会在渔灯上写心愿,挂在岸边,寓意平安归来。”

车子抵达渔乡时,天刚泛白。岸边已经挂了几盏渔灯,竹骨纸皮,染着橘红色的光。贺之珩帮墨楚云支起画架,墨楚云立刻拿起勾线笔,对着渔灯开始速写:“你看这灯的骨架,是用竹篾编的,我之前画成木架了。”贺之珩举着相机,帮他拍渔灯的细节:“等下渔民挂灯时,我拍动态图给你,画出来更生动。”

林景风和严川皓则选了块靠近岸边的空地搭帐篷。林景风按下智能灯的开关,帐篷顶上的灯立刻跟着岸边渔灯的节奏亮起:“同步成功了!”严川皓把摄影架架在帐篷旁:“等下渔灯全亮时,这个角度能拍到灯海和星空。”他帮林景风把模型零件包放在防水袋里,“海边风大,别让零件受潮。”

高逸阳和周诚文则在岸边的临时灶台前忙碌。高逸阳按顺时针搅着粘米粉糊,周诚文帮他把腌好的萝卜丝和梅干菜拌匀:“三百下了,糊可以了。”高逸阳把糊舀进铁模里,放进油锅:“你闻,香味出来了!”不一会儿,金黄的灯盏糕就出锅了,外皮脆得裂开,露出里面的萝卜丝和梅干菜。

清晨六点,渔灯节正式开始。渔民们抬着十几盏大渔灯,沿着海岸线慢慢走,渔灯的光把海面染成一片橘红。墨楚云蹲在画架前,铅笔飞快滑动,贺之珩举着相机,帮他捕捉渔民脸上的笑容:“这里的光影再加深点,更有氛围。”墨楚云点点头,在画稿上添了几笔,画里的渔灯瞬间亮了起来。

林景风和严川皓则守在摄影架旁。严川皓按下快门,帐篷里的智能灯跟着渔灯的节奏闪烁:“效果不错,照片里的灯海更有层次了。”林景风盯着屏幕上的照片:“这里的暗部可以再调亮,我改个参数。”他帮严川皓把相机固定好,“等下放渔灯时,这个角度能拍到灯飘在海面上的场景。”

高逸阳则拿着手机,给周诚文拍灯盏糕的特写:“你看这个焦,是不是正好?”周诚文帮他把梅干菜挑出来一点,放在灯盏糕上:“这样更有细节。”他看着高逸阳忙前忙后,忽然递过个纸包:“给你的,刻了‘灯’字的印章,盖在灯盏糕上当装饰。”高逸阳立刻把印章盖在纸上,笑得眼睛都弯了:“这个太好看了!”

中午时分,渔灯节的仪式结束,六个人聚在帐篷旁吃灯盏糕。高逸阳递了一个给贺之珩:“快尝尝,加了梅干菜的!”贺之珩咬了一口,脆得咔嚓响:“比城里卖的好吃多了。”墨楚云则举着画稿,给大家看刚画好的渔灯图:“你们看,这盏灯上的心愿,是我照着渔民写的‘平安’画的。”林景风凑过去看:“可以加个海浪的背景,更有渔乡的感觉。”严川皓则拿出相机:“我拍了渔灯飘海的视频,你可以剪进绘本的动画里。”周诚文则把灯盏糕的步骤图递给高逸阳:“文案可以配‘三百下搅糊,一盏灯寄愿’。”

下午,海风渐渐大了起来。墨楚云在帐篷里修改画稿,贺之珩坐在他旁边,帮他整理写生本:“这页的渔民形象,可以加个背着渔篓的细节,更真实。”他指尖划过画稿,天使纹身与画里的渔灯相映成趣,“我爷爷以前出海,渔篓里总会放个小渔灯,怕晚归时迷路。”墨楚云立刻在画稿上添了个渔篓,嘴里念叨着:“这个细节太好了,谢谢你。”

林景风和严川皓则在岸边拍渔灯的倒影。严川皓站在礁石上,举着相机等海浪退去:“等下倒影最清晰的时候,按下快门。”林景风在下面扶着三脚架:“小心点,礁石滑。”严川皓拍完,回头递给林景风一个贝壳:“捡的,上面的纹路好看,给你当模型的装饰。”林景风接过贝壳,指尖蹭过上面的纹路,耳根微红:“谢谢。”

高逸阳和周诚文则在帐篷里整理账号素材。高逸阳对着手机剪视频,周诚文帮他写文案:“‘石磨米粉的筋道,腌够时辰的脆爽,是渔乡人的烟火心’——这样写怎么样?”高逸阳立刻点头:“太好啦!你帮我读一遍,我配成旁白。”周诚文拿着文案,轻声念着,高逸阳举着手机录音,帐篷里的智能灯跟着渔灯的节奏闪烁,暖光落在两人身上,格外温柔。

傍晚时分,六个人坐在岸边看渔灯飘海。几十盏小渔灯被放进海里,顺着海浪飘向远方,橘红色的光把海面染成一片暖海。墨楚云靠在贺之珩旁边,手里拿着画稿,贺之珩帮他挡住吹过来的海风;林景风蹲在地上,给严川皓看刚修好的照片,严川皓指着屏幕上的渔灯:“这里的光可以再柔一点;”高逸阳则拿出手机,给周诚文看刚剪好的视频:“你看这个画面,配你的文案肯定火!”周诚文点点头,从口袋里拿出个小荷包:“给你的,装印章用,是用老绣片做的。”

没有刻意的亲近,没有暧昧的话语,他们只是把彼此的喜好记在心里——贺之珩记得墨楚云需要的民俗细节,严川皓留意着林景风的模型和安全,周诚文惦记着高逸阳的账号素材。渔灯的光落在六个人身上,暖得像掌心的温度,他们的羁绊,就像这渔灯,不用多说,却亮得安稳。

返程时,墨楚云的画稿里多了渔灯的细节,林景风的背包里多了贝壳装饰,高逸阳的账号里多了灯盏糕的文案。三辆车驶离渔乡,朝着市区的方向而去,车窗外的渔灯渐渐远去,却把暖光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他们的故事,就像这渔灯节的光,平淡却执着,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慢慢沉淀成最温暖的羁绊,在城市与山野之间,继续延续下去。

谢谢宝宝的收藏😘

上一章 城居日常:海风与匠心的约定 逐浪并肩最新章节 下一章 城居日常:烟火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