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无声处的惊雷
市委大楼那扇厚重的木门再次在张野面前打开。
依旧是那间宽敞却压抑的会议室,依旧是那些面孔,只是空气中的味道变了。上一次是轻蔑、好奇与审视混杂交织,这一次,却多了难以掩饰的惊疑、审慎,以及一丝被强行压下的震动。
主位上的赵建国主任脸色比上次更加严肃,试图用惯常的威严掩盖那份不自在。他没急着开口,而是用目光细细刮过眼前的年轻人——洗得发白的夹克,沾着尘土的运动鞋,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偏偏那双眼睛,黑沉沉的,看不到底。
“张野同志,”赵建国刻意放缓了语速,每个字都带着分量,“城北工业园的事情,你听说了吧?”
张野点了点头,没说话。
“网络上那份材料,闹得沸沸扬扬。”赵建国身体微微前倾,形成一种压迫感,“手法很……特别。你怎么看?”
空气瞬间绷紧。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张野身上,试图从他最细微的表情里捕捉蛛丝马迹。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试探,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张野抬起眼,目光平静地迎上去,声音依旧带着那份田间地头磨砺出的沙哑,却清晰无比:“报告的数据扎实,逻辑链完整。偷排的时间、路径、影响范围,尤其是资金异常流向的推断,都经得起复核。是一份好报告。”
他避开了“手法”,只谈内容。
赵建国眼角细微地抽动了一下。旁边一位戴着金丝眼镜、学者气质的副主任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质疑:“好报告?匿名发送,利用媒体舆论倒逼政府,这种破坏规矩的方式……”
“规矩?”张野轻声打断他,那声音不大,却像颗石子投入死水,“河沟子村的规矩,是村主任的签字条比红头文件大。电镀厂的规矩,是胡厂长的关系网比环保法硬。如果规矩本身就是为了让某些人活得更好,而不是让事情变得更好,那这规矩,守它的意义在哪?”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那副主任张了张嘴,脸涨得通红,却一时找不到词反驳。
一直沉默的林副市长,指尖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一点,发出了唯一的声响。他看向张野,目光锐利如解剖刀:“找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依你看,园区这件事,现在该如何收尾?”
这才是真正的考题。不再是试探他是否那个发送者,而是考验他是否有解决问题的格局和能力。
张野没有丝毫迟疑,仿佛答案早已在他脑中推演过无数次:“第一,立即成立由市纪委、环保、审计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外高调宣布,对内动真格,依据报告线索深挖,第一时间控制关键人物,防止数据被销毁、人员串供或外逃。”
“第二,主动对接发声媒体,开放部分调查过程,用透明换取信任,将舆论压力从‘政府不作为’引导向‘共同监督整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在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方案的同时,抛出‘区块链技术监督公共资金与资源流向’的试点构想,将此次危机转化为推行新监督机制的契机。让所有人看到,旧路已断,新路已开。”
三条建议,条条冷静狠辣,直指核心。不仅仅是平息事态,更是要借势破局,化危为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建言者的范畴,近乎于一个深谙权力运作规则的操盘手。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有人倒吸凉气,有人眼神闪烁,有人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赵建国看着张野,眼神极其复杂。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身上有种可怕的东西,一种能将一切复杂情势瞬间洞穿、并找到最凌厉手段的精准和冷酷。
林副市长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亮光。他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一锤定音:“思路很清晰。这件事,政策研究室牵头,成立一个临时工作组。赵主任,你总负责。”
他的目光转向张野,停顿了一秒。
“张野同志,你加入工作组。你的任务,就是把刚才说的第三条,那个‘区块链监督’的试点构想,尽快拿出一份详尽的、可操作的方案草案。”
没有编制,没有职位,只有一个临时的“加入工作组”和一项看似虚无缥缈的任务。
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扇门,已经被他用最不可能的方式,撬开了一道缝。
会议结束,众人神色各异地离去。张野走在最后。
走廊光洁如镜,映出他孤独而平稳的身影。身后,隐约传来赵建国压低的、带着不满的声音:“林市长,这……来历不明,手段激进,用他风险太大了……”
另一个冷静的声音打断他,是林副市长:“水至清则无鱼。可如今这水,都快臭了。怕风险?那就永远在烂泥潭里打滚。非常之时,看看鲶鱼效应,未必是坏事。”
声音渐远。
张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步出市委大楼。外面阳光猛烈,刺得人眼睛发疼。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栋在阳光下威严矗立的庞大建筑。
然后转身,汇入街上熙攘的人流,一步一步,走向他那个即将拆迁的、灰尘弥漫的临时住所。
惊雷已过,雨还未下。但第一滴雨珠,已经悬在了空中。棋盘之上,他已不再是纯粹的旁观者。
他的手,终于搭上了棋盘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