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野旷朝际
本书标签: 都市  都市 

釜底抽薪

野旷朝际

第五章:釜底抽薪

政策研究室临时工作组的牌子,悄无声息地挂在了1002室旁边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没有欢迎仪式,没有工作交接,只有赵建国主任指派过来的一个年轻科员,面无表情地递给张野一摞关于区块链技术的政策文献和内部简报,语气公事公办:“林市长要的方案,抓紧时间。有什么需要,走流程申请。”

“流程”两个字,被他咬得略重。

办公室是旧的,桌椅是旧的,连空气都带着被遗弃的陈旧味道。电脑是开机需要三分钟的老旧机型。张野不在乎。他只需要一张桌子,一台能接入内网的机器。

他立刻投入工作。白天,他埋首于浩如烟海的政府公文、政策法规和晦涩的技术资料中,用比在工地扛水泥更专注的劲头,消化、吸收、整合。晚上,回到拆迁楼的格子间,他继续敲击键盘,将白天的思考转化为严谨的方案架构。

他提出的构想极其大胆:并非简单将数据上链,而是要构建一个跨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的多部门协同平台,将重大项目的审批、招标、资金拨付、验收审计等关键环节全部纳入链上管理,每一步操作皆需多方节点认证,全程留痕,不可篡改,并向特定监督群体(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邀公众代表)开放查询权限。

这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

草案初成的那天,他按照“流程”,将方案提交给了工作组名义上的负责人赵建国。

石沉大海。

三天过去,没有任何反馈。他去询问那位年轻科员,对方眼皮都不抬:“赵主任忙,等着吧。”

一周后,赵建国终于召开了工作组第一次“碰头会”。会议上,赵建国对张野的方案不置可否,反而指派了研究室另外两名“资深”科员——小刘和小李——加入工作组,美其名曰“加强力量”,“共同完善”。

小刘和小李,都是机关里的“老油条”,笑容热情,语气谦逊,开口闭口“张老师”,请教问题却总是绕着边缘打转,对方案核心的敏感问题避之不及。他们更热衷的,是拉着张野反复开会,讨论方案的“表述技巧”、“稳妥性”以及“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

“张老师,这个资金流向全程公开,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是啊,很多兄弟单位可能一时难以接受,是不是先搞个模糊处理?或者设置一个观察期?” “技术上的安全性真的万无一失吗?万一被黑客攻击……”

扯皮,推诿,无限期的“研究研究”。张野敏锐地察觉到,赵建国派这两人来,根本不是协助,而是掺沙子、拖进度。他试图绕过他们,直接向林副市长汇报,但报告递上去,再次杳无音信。林副市长仿佛忘记了工作组的存在。

他试图申请调用一些基础的数据资料来完善方案细节,报告打上去,层层审批,最后被卡在信息中心——“权限不足,需领导特批”。他去找领导,领导永远在开会。

他像陷入了一张无形而极具韧性的网,每一个动作都被温柔地阻滞,所有的力量都被悄无声息地吸收、化解。机关运行的那套微妙而复杂的“潜算法”,开始展现出它真正的威力。他能算出数据的漏洞,却算不透人心的迂回。

那天,他因为连日熬夜和高强度用脑,发起低烧,强撑着到办公室。却发现自己的门禁卡失效了。冰冷的电子音重复着:“权限错误。”

那位年轻科员走过来,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歉意:“张老师,不好意思啊。系统后台调整,可能临时出了点问题。您稍等,我联系技术部门看看……”语气无可挑剔,眼神里却有一丝藏不住的轻慢。

张野站在紧闭的电子门外,走廊空旷无人。他看着玻璃门上自己模糊的倒影,苍白,疲惫,孤立无援。

刹那间,他全明白了。

所谓的“鲶鱼效应”,所谓的“破格使用”,或许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姿态,一次试探,甚至可能是一个……陷阱。他这把刀,太锋利,也太不懂规矩,握刀的人感到了棘手,又或者,他触碰到的阻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林副市长的沉默,就是一种答案。

他没有发作,也没有追问。只是静静地站了几分钟,然后转身,离开了市委大楼。

阳光依旧猛烈,他却感到一丝寒意。

回到拆迁楼,发现楼下停着几辆陌生的车。房东等在他的门口,搓着手,脸上带着市侩的笑:“小张啊,不好意思,这楼马上要拆了,你赶紧搬走吧,押金退你。”

他那些简陋的家当,已经被胡乱打包扔在了楼道角落。那台二手电脑,屏幕裂开了一道狰狞的缝。

张野什么也没说,点清押金,背起破旧的行囊,拎起那台损坏的电脑,一步一步走下楼梯。

身后传来房东和那几个陌生男人低低的讪笑声。

他站在车水马龙的街边,抬头望天。城市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光。

第一步,他以为自己撬开了一道缝。 第二步,他以为摸到了棋盘边缘。 现在,他才真正体会到这潭水有多深,这局棋的规则有多残酷。它甚至不允许你安稳地做一个棋子。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咙口的腥甜,将那份沉甸甸的方案草案U盘,紧紧攥在手心。

从头开始。 那就从头开始。

上一章 无处的惊雷 野旷朝际最新章节 下一章 尘泥中的根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