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2步规则的缝隙
名声,像城中村地面渗出的污水,缓慢而无形地蔓延。
张野没有打广告,那摞简陋的传单早已被新的牛皮癣覆盖。生意靠的是口口相传,在那些受过委屈、又意外得到一丝公道的小人物之间隐秘地流动。
“有个搞‘咨询’的,挺神。” “要钱不?” “要,不多。但真能办成事。”
他的QQ好友申请渐渐多了起来,不再是死寂一片。但他依旧谨慎,像一头经验丰富的猎豹,仔细甄别着每一条潜在猎物的气息。无效的谩骂和异想天开的求助直接拉黑;问题太大、远超他能力范围的,他会回一句“办不了”;只有那些问题清晰、证据可能留存、且恰好撞在他知识“射程”内的,他才会接。
收费依旧是一百、两百。他定了个规矩:事前不收定金,事成再付。这破规矩让他白忙活过好几次,有人问题解决了就消失不见,QQ头像再也不亮。但他坚持。他需要的是绝对的选择权——选择客户,也选择是否投入时间。这点微薄的信任,是他目前唯一能提供的,也是他筛选对方的工具。
案子变得五花八门。
一个叫老李的货车司机找到他。老板长期拖欠运费,打白条,耍无赖。老李文化不高,合同签得模糊,去劳动仲裁,人家说证据不足。他蹲在张野的铁皮屋外,抽着劣质烟,愁容满面。
张野没看他带来的那一堆乱糟糟的纸条,只问了一个问题:“你每次送货,有签收单吗?”
“有!那个有!每次仓库都得签字!”老李赶紧从怀里掏出一沓皱巴巴的单据,沾着油污。
张野接过来,一页页翻看。签收单很规范,品名、数量、收货单位盖章、日期,一清二楚。这才是铁证。
“法院认这个,劳动仲裁那边流程太慢。”张野言简意赅,“去法院,申请支付令。流程我告诉你怎么写。”
他花了半小时,教老李如何填写申请表格,如何整理证据清单,重点圈出哪几条法律条文可以引用。老李听得云里雾里,但把张野写的关键字牢牢攥在手心。
半个月后,老李提着一袋快烂了的苹果找来,激动得语无伦次,法院支持他了,老板怂了,钱就要回来了。他硬要塞给张野三百块钱。张野只收了一百。
另一个案子,是附近技校的一个女生。她在学校小卖部买了一包零食,吃出了异物。去找老板理论,反被老板污蔑是她自己放进去讹诈,态度极其嚣张。
女生在QQ上哭诉,觉得又恶心又委屈。
张野问:“小卖部有营业执照吗?挂墙上了吗?” 女生:“好像有……” 张野:“拍下来。对着那包有问题的零食和营业执照,一起拍张照。然后,不要去找老板了,直接去打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电话,报他的执照编号。就说吃出异物,商家拒绝处理,态度恶劣。”
他顿了顿,补充一句:“打电话时录音。”
第二天下午,女生发来一连串惊叹号。市监局的人一来,老板立刻怂了,不仅道歉赔钱,还被责令整改。她兴奋地问:“张哥,你怎么知道这招好使?”
张野没回。
他知道,是因为他摸透了这类人的行为模式。欺软怕硬是常态,内部流程和绩效考核才是他们的紧箍咒。对付他们,个人的争吵无效,必须引入更高维度的、他们真正畏惧的“规则”。
他案子的成功率在缓慢提升,但他消耗的心神却越来越大。他得像一个侦探一样梳理线索,像一个律师一样构建逻辑,还得像一个心理医生一样安抚客户情绪。
铁皮屋里的夏夜越发难熬。热浪裹着蚊蝇,从窗缝门隙钻进来。电脑风扇轰鸣,屏幕光映着他汗湿而平静的脸。
他打开一个新建的文档,标题是:“类型学:基层纠纷解决路径索引”。
下面分门别类: 【劳务纠纷】:关键证据:银行流水、考勤、工作证、签收单。优先路径:法院支付令> 劳动监察。 【消费纠纷】:关键证据:票据、实物、营业执照信息。优先路径:市监局投诉(录音)> 消协。 【预付卡诈骗】:关键证据:合同、付款凭证、对方主体信息。优先路径:支付平台施压> 工商投诉 > 媒体爆料。
他不断补充、修正、添加案例。这不是法律条文,这是他从泥潭里一点点刨出来的、带着血腥和铁锈味的生存法则。
他服务的不是正义,是“可行性”。
窗外,一辆收垃圾的三轮车哐当哐当地驶过,打破了夜的沉寂。
张野保存文档,合上电脑。
屋子里瞬间陷入黑暗,只有远处霓虹灯的光晕,透过那条窄窗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一道微弱的、模糊的亮斑。
他躺在那张铁架床上,听着隔壁夫妻的争吵和孩子的哭闹,心里计算的不是今天赚了多少钱,而是那个文档里,又多了几条可以复用的“算法”。
缝隙很小,但光确实能照进来。 哪怕,只是非常微弱的一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