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第一场凉雨刚过,林晚就拿着从县衙借来的《地方志》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指尖划过记载着“嘉靖二十三年,秋汛冲毁河堤,清溪镇半数农田绝收”的字句,眉头不自觉地拧紧。前世她虽未亲历古代秋汛,但也知道秋季降雨集中,加上上游山区汇水,河堤若不提前加固,后果不堪设想。
“姑娘,赵公子派人送了封信来,说请您明日去河堤边商议事情。”春桃递过信封,顺带提起,“今早去采买时听村民说,上游的王家村已经开始往高处搬粮食了,说是老人们觉得今年雨水比往年多,怕又要发水。”
林晚拆开信,赵珩的字迹清晰有力,信中果然提到担心秋汛,想邀她一同查看河堤状况,再商议加固之法。她立刻起身:“去把工坊的管事叫来,让他统计下工匠里会筑堤的人数,再准备些铁锹、箩筐,明日咱们一起去河堤。”
次日清晨,林晚带着工匠赶到河堤时,赵珩已和县令带着衙役等候在那里。站在河堤上往下看,河水比平日浑浊不少,岸边的泥土被泡得松软,几处堤岸甚至出现了细小的裂缝。“这河堤多年没修过,若是真来秋汛,肯定挡不住。”县令看着裂缝,语气焦急,“可县衙的银子有限,光靠衙役和村民,怕是来不及在汛期前加固完。”
“银子的事或许有办法。”林晚蹲下身,用手捏了捏堤岸的泥土,“我可以让女子坊出一部分银子,再联合商会的商户们凑些——加固河堤不仅是官府的事,更是关系到全镇人的生计,商户们不会不愿出这份力。至于人力,工坊的工匠可以全部出动,再请村民们帮忙,咱们管饭,还能给些工钱,这样大家也有干劲。”
赵珩立刻附和:“这个提议可行。我这就去联络商会的商户,你负责组织工匠和村民,咱们分三段同时加固河堤,争取在半个月内完工。”
接下来的日子,河堤边日日人声鼎沸。林晚不仅安排了工匠指导村民筑堤,还特意让人用竹筐装着碎石填入堤岸裂缝,再铺上一层夯紧的黄泥——这是她结合现代简易筑堤知识想到的办法,能让河堤更抗冲刷。阿芷则带着工坊的女工们,每天推着车往河堤边送粥和干粮,顺便教大家用艾草煮水喝,预防潮湿天气引发的关节痛。
这天午后,林晚正指挥工匠修补一处裂缝,忽然看见远处来了一队马车,为首的人竟是之前合作过的京城王记布庄掌柜。“林姑娘!赵公子!”王掌柜跳下马车,手里拿着一个锦盒,“我这次来,一是送之前订的丝绸货款,二是给二位带了个好消息——京城里的绸缎商们听说咱们清溪镇的丝绸好,想联合起来跟咱们订一批货,还想请姑娘去京城一趟,商议长期合作的事!”
林晚有些意外,赵珩却先一步接过话:“王掌柜来得正好,我们正忙着加固河堤,若是这批订单能成,不仅工坊能赚一笔,还能多筹些银子用于筑堤。”他看向林晚,“京城之行你不必担心,河堤这边有我盯着,你带几个可靠的人去,正好也看看京城的市场,对工坊后续发展有好处。”
林晚思索片刻,点头应下:“那我明日就安排妥当,等从京城回来,咱们的河堤也该加固完了。”
当晚,林晚在灯下整理行装,顺便在自救指南上写下新的一页,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纸上格外明亮:
自救指南第三十四章:应对季节性自然灾害(如秋汛),核心在于“未雨绸缪”。其一,借助历史资料(如《地方志》)和民间经验(如老人预判)提前预判风险,避免临时慌乱;其二,整合多方资源(官府权力、商户财力、民众人力),明确分工合作,高效解决问题(如加固河堤),同时通过“管饭、付工钱”等方式调动民众积极性;其三,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不可忽视发展机遇(如京城订单),合理分配精力,做到“防灾”与“发展”两不误。此外,学会信任合作伙伴(如赵珩),在外出时放心交付事务,既能减轻自身负担,也能巩固合作关系,为长远发展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