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山海皆同,烟火长明
西北来的牧民姑娘叫阿绒,抱着的羊毛毡泛着柔和的奶白色。她跟着云袖夫人学织毡——不是寻常的羊毛编织,是要把灵草纤维混进羊毛里,织出能防潮保暖的“灵绒毡”。阿绒的手很巧,指尖翻飞间,毡面上渐渐织出风车与麦田的图案,“这样牧民们盖毡房时,看着图案就想起青霄宗的好意”。
入夏时,极北传来丰收的消息:阿雪种的灯芯麦熟了,金黄的麦穗在冻土上连成一片,村民们用青霄宗教的打麦机脱粒,麦粒装了满满二十个粮囤。信里附了张丰收图,阿雪领着少年们站在麦田里,身后是新盖的学堂,孩子们举着写有“灯芯麦”的木牌,笑得露出豁牙。
林晚把图贴在融贯阁,转头看见阿渔蹲在工坊里,正对着一艘新渔船的模型发呆。“怎么了?”林晚走过去,看见模型船底刻着细密的纹路。“想在船底加‘分水纹’,”阿渔指着纹路,“这样渔船不仅能抗浪,还能跑得更快,渔民们早出早归,能少受些海风的苦。”
这年秋,“百工行”分五路出发,脚步比往年走得更远:
- 李玄带着阿渔和学徒们去了南海,那里的渔民靠小竹筏捕鱼,他们要造更轻便的“近海渔船”;
- 阿青领着西南山民往雪域去,那里的山路被积雪覆盖,他们要修“防滑石阶”,方便山民冬季出行;
- 阿禾带着小石头和漠北灵粟种子,去了中原旱灾地区,要教村民们种耐旱的粟米;
- 阿雪亲自从极北赶来,带着灯芯麦种子和暖炕铁板图纸,要去东北的黑土地,帮那里的人熬过寒冬;
- 张守义则带着《融贯天下录》的木版,去了西域的城邦,要在那里建一座“百工学堂”,让技艺越过沙漠,传得更远。
冬初时,各路消息陆续传回:
- 南海的第一艘近海渔船下水了,渔民们划着新船,第一天就捕到了比往常多三倍的鱼,信里夹着晒干的海马,说“给青霄宗的先生们补身体”;
- 雪域的防滑石阶修好了,山民们在石阶旁立了块石碑,刻着“青霄宗阿青师传”,雪地里的脚印从山脚连到山顶,再也没人因路滑摔下山;
- 中原的旱灾地区,漠北灵粟冒出了绿芽,小石头在信里说“村民们每天都来田边看,说这是‘救命苗’”;
- 东北的黑土地上,暖炕铁板铺进了家家户户,阿雪说“夜里炕是暖的,孩子们再也不用缩在被子里发抖了”;
- 西域的百工学堂也开了学,张守义寄来的画里,西域孩童正跟着学徒学锻打,手里的小铁锤敲得叮当作响。
除夕这天,青霄宗的院子像个“天下杂货铺”:南海的鱼干、雪域的雪莲、中原的粟米、东北的松子、西域的葡萄干,堆了满满一院。阿石把这些食材做成了“万国宴”——鱼干炖雪莲、粟米蒸松子、葡萄干酿的甜酒,连灵谷饭里都掺了五种粮食,煮得软糯香甜。
归来的人里,阿渔晒黑了一圈,却捧着新画的“远洋渔船升级版”图纸,兴奋地给林晚讲;阿青的手上多了几道冻疮,却笑着展示雪域山民送的羊毛手套;阿禾带回了中原的泥土,说“要和灵田的土掺在一起,培育更抗旱的种子”;阿雪则扛着一袋灯芯麦粉,说“明年要教大家做麦饼,能放三个月不坏”。
学徒们贴的红纸上,今年写的是“山海皆同暖”。新来的孩子们围着阿绒学织灵绒毡,跟着阿渔画小船,缠着阿雪讲极北的故事。小狐狸窝在林晚脚边,尾巴上沾着灯芯麦的麦芒,像撒了把碎金。
子夜钟声响起时,林晚和李玄并肩站在老槐树下,手里的半块寒铁被月光照得发亮。远处的灯火早已不止是凡人城镇——从南海的渔村到雪域的山寨,从中原的田埂到西域的城邦,每一处有烟火的地方,都藏着青霄宗的痕迹。
“明年去中原看粟米丰收,再去西域看百工学堂的孩子们锻打。”李玄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握着林晚的手更紧了些。
林晚点头,望着院里的人——阿石在给孩子们分甜酒,张守义在和学徒们讨论新的水车图纸,阿绒在教山民织灵绒毡,小石头正把中原的泥土撒进灵田……她忽然觉得,“星火连山海”从不是一句空话,是无数双手一起播撒的种子,是无数颗心一起守护的烟火,是把“好好生活”的心意,种在了天下的每一寸土地上。
春风再吹时,青霄宗的院门又迎来了新的客人:中原的少年捧着粟苗,说“想学会种更多粮食”;西域的姑娘背着锻打的小铁锅,说“要把百工学堂的本事教给家乡人”;还有雪域的孩童,手里攥着雪莲,说“想学会修石阶,让阿爸阿妈下山更安全”。
林晚蹲下身,像迎接每一个带着心意而来的人那样,笑着说:“好啊,这里的门,永远为想做事的人敞开。”
老槐树的枝叶更茂了,细碎的花瓣落在《融贯天下录》新添的书页上。书页里夹着中原的泥土、西域的铁锅碎片、雪域的雪莲干,每一样都写着“山海同暖”的故事。而院里的锤声、笑声、织毡声,和远处连成一片的人间灯火,正一起,把这绵长的“后续”,写向更远的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