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没有想到,拯救阳光书店的行动不仅保住了这个街角的精神家园,还意外地让她成为了小城的名人。当地报纸跟进报道了书店的“重生”,标题取得颇有诗意:《书香不散,阳光常驻——一群爱书人如何守护城市的文化绿洲》。报道中提到了林晓的贡献,还配了一张她站在书架前微笑的照片。
李薇这下你可成名人了。
周一回到学校,室友李薇把报纸摊在桌上,调侃道
李薇要不要给我签个名?趁你还没大红大紫。
林晓哭笑不得地把报纸推到一边
林晓别闹了。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话虽如此,但她不得不承认,这种被认可的感觉很好。更让她开心的是,书店的危机过后,客流量明显增加了。不仅是老顾客来得更勤,还有许多新面孔因为读了报道而特意前来“朝圣”。
周三下午,林晓正在整理新到的一批书籍,风铃响起,一位中年女士走了进来。她衣着考究,气质不凡,在书店里慢慢转了一圈后,停在了“本地作家”专区前。
林晓请问需要帮忙吗?
林晓上前询问。
女士转过身,微笑道
苏雨我只是看看。这家书店比报道上写的还要迷人。
她指了指书架,
苏雨我注意到你们有一个本地作家的专区,这个主意很好。
林晓谢谢。我们觉得应该多支持本地的创作力量。
女士从包里取出一本书
苏雨事实上,我也是本地作家。这是我去年出版的小说,不知道书店是否愿意代售几本?
林晓当然可以!我们很乐意。
林晓连忙说
林晓我可以先读一下吗?这样才好向顾客推荐。
苏雨显得很高兴
苏雨当然。如果你读完愿意写张推荐卡,那就更好了。
就这样,阳光书店的書架上又多了一位本地作家的作品。林晓当晚就读了《回响》,被苏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所折服。她精心写了一张推荐卡,将书放在专区的显眼位置。
周末苏雨再次来到书店,看到自己的书被妥善展示,旁边还有手写的推荐语,十分感动。她主动提出可以在书店举办一场新书分享会。
苏雨我一直不喜欢大型书店那种过于商业化的活动
苏雨对陈老板和林晓说
苏雨但这里不一样,有真正的阅读氛围。
分享会定在两周后的周六下午。消息一经发布,报名人数迅速爆满。林晓不得不限制人数,承诺以后会定期举办类似活动。
活动当天,苏雨不仅分享了创作心得,还朗读了书中的精彩段落。互动环节中,读者提问踊跃,气氛热烈。最后,苏雨签售了带来的所有书籍。
苏雨这是我参加过的最舒服的文学活动
活动结束后,苏雨对林晓说
苏雨没有过度包装,没有商业推销,只有真诚的交流。你们创造了很特别的空间。
陈老板听到这番评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陈志远这就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随着书店人气回升,陈老板决定扩展业务。他在征求林晓和周哲的意见后,决定开设线上平台,通过网络接受订单,同时发布书店的最新活动和推荐书单。
陈志远但我希望保持实体店的核心地位
陈老板强调
陈志远网络只是辅助,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
林晓主动承担了建设网站的任务。她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基本建站知识,周哲则负责内容撰写。一个月后,“阳光书店在线”正式上线,简洁的界面设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网站特别设置了“店长推荐”栏目,由陈老板亲自撰写推荐语;“读者之声”栏目则收录顾客的书评和故事。最受欢迎的是“本周邂逅”板块,随机推荐一本书店内的书籍,配上短评和一张该书在店中某个角落的照片。
线上平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本地订单增加,甚至开始有其他城市的爱书人下单,要求邮寄书籍。有些人留言说,即使不能亲自到店,也希望能支持这样一家有温度的书店。
一个雨天的下午,林晓注意到一位顾客在心理学专区前徘徊许久。那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子,眉头紧锁,似乎有什么困扰。
林晓需要帮忙找什么书吗?
林晓上前询问。
男子略显尴尬
男子我不知道具体想找什么...只是最近有些...迷茫。
林晓没有多问,而是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
林晓也许你可以试试这个。《心灵的轨迹》,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书,更像是一位智慧长者的随笔。
男子犹豫了一下,接过书
男子谢谢。我就在这儿看一会儿。
林晓点点头,继续去忙自己的工作。一小时后,她注意到男子还在那里,已经完全沉浸在书中。又过了半小时,他拿着书来到收银台。
男子这本书好像就是为我写的
他说,脸上的阴霾消散了不少
男子你怎么知道我需要这个?
林晓微笑
林晓直觉吧。有时候书会找到需要它的人,而不是反过来。
男子离开时,雨已经停了,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街道上。林晓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满足感。
随着冬季来临,书店的窗户上结了一层薄薄的雾气。林晓想出了一个主意:让顾客在玻璃上写下他们最喜欢的一句话。很快,书店的窗户就成了留言板,上面写满了各种语言的佳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前赤壁赋》
这个小小的互动引起了顾客们的极大兴趣,许多人特意来看窗户上的句子,甚至有人专门为了某句话而来买对应的书籍。
十二月中旬,城里下起了第一场雪。林晓和周哲一起装饰书店,在窗边摆了一棵小圣诞树,上面挂满了书签形状的装饰品。每个书签上都写着一本书的名字和推荐它的顾客名字。
陈老板满意地打量着装饰一新的书店
陈志远我们应该办个圣诞活动。
经过讨论,他们决定举办“冬日阅读之夜”。活动内容包括诗歌朗诵、图书交换和热红酒品尝。林晓还提议增加一个“匿名书信”环节,让人们写下平时难以开口的话,投进特制的邮箱,由书店代为转交——当然,前提是提供准确的地址和收件人姓名。
活动通知发出后,反响出乎意料地热烈。不仅老顾客踊跃报名,还有许多新人询问详情。
平安夜当天,雪花轻轻飘落,书店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诗歌朗诵环节,许多人主动上台分享自己喜爱的诗篇。有的选择了经典作品,有的朗读了自己的创作。周哲出人意料地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描写他在书店的所见所感,赢得了热烈掌声。
图书交换区,人们带来自己珍爱的书籍,与陌生人交换,并在扉页写上祝福语。林晓看到王奶奶用一本精装《唐诗三百首》换了一本侦探小说,脸上带着孩子般的兴奋。
最让人感动的是匿名书信环节。许多人静静地坐在角落写信,神情专注。林晓负责管理邮箱,她注意到有的人写了厚厚一叠,有的只是简短几句。但每一封信都被小心翼翼地折叠,郑重地投入箱中。
活动接近尾声时,陈老板示意大家安静。他站在小店中央,手中拿着一本书。
陈志远五十年前的今天,我送给了我的妻子第一份礼物——就是这本书。
他轻轻抚摸着书封
陈志远那时我们还是穷学生,买不起贵重的东西。但我记得她说,这是她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因为书中藏着整个世界。
老人眼中闪着泪光
陈志远她离开我已经十年了,但我每天仍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在这家书店的每个角落,在每一本被翻阅的书中,在每一次心灵的相遇中。感谢你们所有人,让这个空间充满了爱与故事。
人群中响起温暖的掌声。林晓看到许多人在擦拭眼角,包括她自己。
就在这时,风铃响起,一位满头白雪的老先生推门而入。他略显尴尬地意识到自己打断了什么,正要退出去,却被陈老板叫住了。
陈志远欢迎光临!请进来暖和一下。
老先生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来。林晓立刻认出他就是几个月前在心理学专区前徘徊的那个年轻人——虽然才过去不久,但他看起来成熟了许多,眉宇间的阴霾也已消散。
男子我只是想来谢谢你们
他对林晓和陈老板说
男子那本书...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解决了工作中的问题,甚至...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男子甚至鼓起勇气邀请心仪的女孩约会,她答应了。
陈老板拍拍他的肩膀
周哲书有自己的力量,我们只是恰好成为了它与你相遇的媒介。
客人陆续离开后,林晓和周哲开始收拾。陈老板因为年纪大了,被两人劝回家休息。雪还在下,街上已经积了薄薄一层白色。
周哲你知道吗?
周哲突然说
周哲我今天收到了杂志社的录用通知。他们喜欢我写的关于书店的文章,想让我开个专栏,定期写城市中的文化空间。
林晓惊喜地转身
林晓太棒了!恭喜你!
周哲看着她,眼神中有种复杂的情感
周哲这都要感谢你。若不是你那次拯救书店的举动,我也不会得到这般珍贵的素材。你总是能够带来改变,林晓,仿佛每一次微小的行动,都能在不经意间激起层层涟漪,为周围的一切注入新的生机与可能。
林晓感到脸颊发热,不知是因为周哲的赞美还是店内的暖气太足。
林晓我只是做了我认为对的事。
两人继续收拾,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微妙。当周哲的手偶尔碰到林晓的手时,似乎有电流穿过。
收拾完毕,林晓穿上外套准备离开。周哲突然说
周哲等等,我有东西给你。
他从背包里取出一个细长的包裹,用牛皮纸仔细包着
周哲圣诞快乐。
林晓惊讶地接过礼物,小心打开。里面是一支精美的钢笔,笔身上刻着一行小字
给故事的保护者
林晓这太贵重了...
林晓喃喃道。
周哲比起你为书店做的一切,这不算什么。
周哲微笑道
周哲希望你能用它写下更多好故事。
林晓紧紧握着那支笔,感到一股暖流从手心传遍全身。
林晓谢谢你,周哲。这是我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之一。
两人锁好店门,站在飘雪的街角。周哲犹豫了一下,然后轻声问
周哲明天是圣诞节,你有什么计划吗?
林晓摇摇头
林晓应该就是在宿舍休息吧。
周哲我知道有家很不错的咖啡馆明天会营业,想一起去吗?
周哲问得有些小心翼翼。
林晓微笑着点头
林晓我很乐意。
回宿舍的路上,雪花落在林晓的睫毛上,融化成细小的水珠。她想着书店,想着陈老板的故事,想着王奶奶和那些常客,想着周哲和他的礼物,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第二天,林晓和周哲的咖啡馆约会很愉快。他们聊书,聊写作,聊各自的大学生活,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爱好和观点。离开咖啡馆时,周哲自然地牵起了林晓的手,她没有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