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卷:手记里的传承
洪涝过后,沈知鸢常去角宫的旧书房,翻看苏清鸢留下的手记。手记里不仅有现代知识的记录,还有许多生活琐事:“今日远徵又把毒药错当蜜饯,幸好念鸢及时发现”“尚角偷偷给我摘了后山的野莓,酸得我牙都软了”“念羽第一次绣帕子,把云纹绣成了小虫子,却还得意洋洋”。
字里行间的温情,让沈知鸢仿佛看到了曾外祖母的模样。有次她翻到一页夹着干枯花瓣的纸,上面写着“今日教念鸢读心术的分寸:能听人心,却不扰人心;能知危险,却不谋私利。这孩子总说要像他父亲一样强,可我更希望他能懂,温柔比强硬更有力量”。
恰在此时,宫念鸢走进来,看到女儿对着手记发呆,轻声说:“你曾外祖母最在意的,就是‘温度’二字。她让宫门有了烟火气,也让我们知道,读心术不是武器,是用来靠近人心的桥。”
沈知鸢抬头,眼里闪着光:“爹爹,我想把曾外祖母的手记整理成册,让所有宫门弟子都看看,看看宫门是怎么从冰冷的堡垒,变成有温度的家。”
宫念鸢点头赞同。后来成册的手记在宫门流传,弟子们不仅学到了现代知识,更懂了“守护”的真正含义——就像苏清鸢在手记末尾写的:“我跨越时空而来,最大的幸运,是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爱与被爱。”
沈知鸢五十岁那年,宫门迎来了百年庆典。此时的宫门早已不是当年封闭的家族,而是成了江湖中人人敬仰的存在——不仅有庇护百姓的仁心,还有传承百年的温情。
庆典当天,各地百姓都送来贺礼:有南方百姓种的高产稻子,有西域商人带来的珍贵药材,还有当年被救的灾民后代,带着自家孩子来宫门道谢。沈知鸢站在宫门前,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读心术里满是百姓的感激与祝福。
入夜后,一家人围在老槐树下,就像许多年前那样。沈知鸢的儿子宫承安,正缠着宫念鸢讲曾外祖宫尚角的故事;沈知言则陪着沈知鸢,翻看当年林越送的那幅丰收图,如今图上又添了许多新的景象——有孩子们在田间玩耍,有弟子们在河边义诊,有百姓们与宫门弟子并肩劳作。
沈知鸢靠在沈知言肩上,看着漫天星辰,心里想起曾外祖母说过的话:“这里不是我的落脚点,是我的家。”她知道,这个家,早已不是某个人的家,而是所有心怀温暖的人的家——从苏清鸢穿越而来的那天起,从宫尚角伸出守护之手的那天起,从宫远徵熬制第一碗汤药的那天起,这份温情就成了宫门永恒的根,扎在土地里,长在岁月里,代代相传,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