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卷:女执刃的初心
沈知鸢接任宫门执刃的第一年,就遇到了难题——南方遭遇洪涝,百姓流离失所,不少人逃到宫门附近求助,却因宫门“不涉外界纷争”的旧规,被守卫拦在门外。
长老们在议事厅争论不休,有人坚持“守好宫门即可,莫要引火烧身”,也有人主张“应伸出援手,彰显宫门仁心”。沈知鸢坐在主位上,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读心术里清晰传来长老们的顾虑:“怕灾民中有奸细”“怕粮食不够分”“怕打破旧规遭人非议”。
她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带着几名弟子悄悄去了灾民安置的临时棚屋。看到孩子们饿得啃树皮,老人蜷缩在破草席上发抖,沈知鸢心里一紧,突然想起曾外祖母苏清鸢留下的手记——里面写着“宫门的强大,从不是靠隔绝外界,而是靠守护需要守护的人”。
回到宫门后,沈知鸢在议事厅拿出手记,声音坚定:“曾外祖母当年推广稻种,不是为了让我们守着粮食自保;曾外祖当年对抗无锋,也不是为了让我们躲在宫门里避险。旧规可改,人心不可冷!”
她随即下令:开放宫门粮仓,在山下搭建正规安置点;让徵宫弟子熬制预防疫病的汤药;让商宫弟子赶制御寒的衣物。宫念鸢和沈知言则主动提出,带人去南方疏通河道,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长老们看着沈知鸢眼底的坚定,想起苏清鸢和宫尚角当年的模样,终是点头同意。当第一批粮食送到灾民手中时,沈知鸢看着百姓感激的眼神,心里更加确定:守护的初心,从不是一句空话。第二十六卷:手记里的传承
洪涝过后,沈知鸢常去角宫的旧书房,翻看苏清鸢留下的手记。手记里不仅有现代知识的记录,还有许多生活琐事:“今日远徵又把毒药错当蜜饯,幸好念鸢及时发现”“尚角偷偷给我摘了后山的野莓,酸得我牙都软了”“念羽第一次绣帕子,把云纹绣成了小虫子,却还得意洋洋”。
字里行间的温情,让沈知鸢仿佛看到了曾外祖母的模样。有次她翻到一页夹着干枯花瓣的纸,上面写着“今日教念鸢读心术的分寸:能听人心,却不扰人心;能知危险,却不谋私利。这孩子总说要像他父亲一样强,可我更希望他能懂,温柔比强硬更有力量”。
恰在此时,宫念鸢走进来,看到女儿对着手记发呆,轻声说:“你曾外祖母最在意的,就是‘温度’二字。她让宫门有了烟火气,也让我们知道,读心术不是武器,是用来靠近人心的桥。”
沈知鸢抬头,眼里闪着光:“爹爹,我想把曾外祖母的手记整理成册,让所有宫门弟子都看看,看看宫门是怎么从冰冷的堡垒,变成有温度的家。”
宫念鸢点头赞同。后来成册的手记在宫门流传,弟子们不仅学到了现代知识,更懂了“守护”的真正含义——就像苏清鸢在手记末尾写的:“我跨越时空而来,最大的幸运,是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