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寒风吹过共和国新建的练兵场,卷起地上暗黄色的落叶,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钢铁与油脂的气息。一列列身着统一卡其色军装的**新兵,正以整齐的队列接受检阅,他们肩上扛着的,正是刚刚完成换装的莫辛-纳甘M1891步枪。那修长的枪身和独特的六角形机匣,在稀薄的阳光下泛着冷硬的蓝光。

霍雨辰行走在队列之间,目光扫过这些即将开赴前线的战士们。他随手从一名年轻的士兵手中接过步枪,拉动那垂直式的拉机柄,感受着枪机运作时略带生涩却可靠的顺滑。他对身旁的米哈伊尔说道:“统一装备,不仅仅是方便后勤,更是要在每一个战士心中建立起对工业力量的信仰。” 整个**已然脱胎换骨,形成了一个紧密协作的战争体系:
· 步兵:构成了战线的基础,手中的莫辛-纳甘步枪有效射程超过500米,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
· 机枪班组:作为阵地的支点,马克沁M1910重机枪提供了持续的压制火力。
· 骑兵部队:配备了更为紧凑的龙骑兵型莫辛-纳甘步枪,在广袤的平原上快速机动,犹如给**装上了灵活的臂膀。

· 炮兵部队:装备了大量的M1897式75mm野战炮,为前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炮火支援。
· 特殊单位:包括政委和指挥官配备的纳甘M1895左轮手枪,以及少量但关键的雷诺FT-17坦克,它们在演练中碾过障碍,展示了**初生的装甲力量。

在情报领域,一场精妙的骗局正在上演。共和国的情报人员,巧妙地将过时的大型飞艇设计图纸“泄露”给日月帝国。与此同时,在严格的保密措施下,共和国自己的天空中,已经有几架莫兰-索尼耶L型单翼机在云层下进行着侦察飞行。这种代差带来的信息优势,将在未来的战场上转化为决定性的胜利。

装备的更新必然催生战术的革新。在指挥部的沙盘推演中,霍雨辰、米哈伊尔、克利缅特和谢苗等人,正在激烈讨论着全新的“步炮协同”与“快速突击”战术。
谢苗挥舞着他的马鞭,指向沙盘上代表敌军后方的区域:“我的骑兵,配上这新式龙骑兵步枪,就是要像钉子一样,狠狠凿进敌人的心脏!” 他麾下的骑兵们,如今不仅仅是传统的马刀手,更是装备着步枪,能够下马作战的机动步兵。
克利缅特则更看重体系的力量,他补充道:“坦克的履带、机枪的火舌、炮弹的落点,必须像齿轮一样精准咬合。” **正在学习将各种武器平台融为一体,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战斗力。
与此同时,各级政委们深入连队,他们的职责不仅是配发左轮手枪,更是思想的引路人。他们向战士们解释,手中可靠的莫辛-纳甘步枪与旧式火铐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进步的生产关系和组织形态。一场“军事民主”实践也在基层展开,战士们被鼓励讨论战术,甚至可以对指挥提出合理化建议。
不久之后,**的新式战法和装备便在边境一场针对星罗帝国残存堡垒的攻坚战中接受了洗礼。
战斗伊始,M1897式75mm野战炮进行了精准的急促射击,猛烈轰击敌军的土木工事。炮火延伸后,**的步兵线开始推进。阵地上马克沁M1910重机枪持续咆哮着,有效地压制了敌方垛口的火力。更让敌军胆寒的是,几辆雷诺FT-17坦克引导着步兵,直接抵近到堡垒墙根,坦克上的机枪扫射着每一个试图反抗的射击孔。
这时,谢苗的骑兵部队如旋风般从侧翼杀出。战士们凭借着龙骑兵步枪在马上相对便捷的操作性,在奔驰中精准射击,肃清了许多试图逃窜的敌人。最终,仅付出极小的代价,**便攻克了这座曾经坚固的堡垒。
夜幕降临,霍雨辰视察着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战场。他看见一名年轻的政委正在组织士兵们学习,内容结合了战斗总结和思想启蒙。霍雨辰对身旁的米哈伊尔低声说道:“专业化**的真正力量,很快将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得到证明。” 天际尽头,日月帝国的探子或许还在仰头寻找巨型飞艇的踪影,而共和国的飞行员,已经驾驶着轻巧的单翼机,在云层之上描绘着下一场胜利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