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历3年的春风拂过星罗城新建的纺织厂宿舍区,女工李玉兰小心地将一张泛黄的纸片夹进崭新的《职工识字课本》里——那是她按了手印的《离婚判决书》,依据正是年初正式实施的《共和国婚姻法》。
---
《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如同在坚硬的冻土上砸开了一道裂缝,让新生活的种子得以萌发。然而,法律的条文要真正转化为社会现实,让千千万万个“李玉兰”们获得实质性的解放,依然道阻且长。共和国清晰地认识到,妇女的解放绝非一纸法令就能毕其功于一役,它需要一场更为深刻、持久的社会革命。
让妇女走向社会,是实现经济独立与人格独立的基石。 共和国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妇女走出家庭,投身于社会生产劳动。国营的纺织厂、食品加工厂、幼儿园、供销社等,成为吸纳女性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劳动最光荣”的口号下,越来越多的妇女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和收入。那份微薄的薪水,不仅仅是经济来源,更是她们挺直腰杆的底气。在辰雨工坊,甚至出现了第一批女机车司机和女焊工,她们用娴熟的技术打破了“女子不如男”的陈旧观念。
在社会劳动和管理中追求男女平等,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共和国在各级苏维埃代表选举、工厂管理委员会组成中,明确规定了妇女代表的比例。虽然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阻力,但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出现在议事桌前,就集体生产、社区建设、乃至国家政策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车间女工到农庄能手,她们的身影活跃在共和国的各个建设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证明着女性的能力和价值。
将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部分解放出来,被视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共和国鼓励和扶持街道、社区兴办公共食堂、托儿所、洗衣站等集体福利事业。这些举措虽然初衷是为了解放劳动力以投入生产,但在客观上确实减轻了传统家庭中主要由妇女承担的无偿劳动负担,为她们参与社会活动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文艺宣传成为塑造新观念、批判旧思想的有力武器。 电影《李双双》展现了农村妇女冲破家庭束缚、积极参与集体事务的崭新形象;歌曲《妇女自由歌》在街头巷尾传唱,将“男女平等”的理念以最通俗的方式传播开来;苏维埃剧团编排的话剧《祥林嫂新编》,则是对旧礼教吞噬女性生命的血泪控诉。这些文艺作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但共和国也清醒地意识到,最根本的解放,在于思想的解放。 封建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思想历经数千年,已深深嵌入社会肌理,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根除。包办婚姻、干涉寡妇再嫁、歧视女童等现象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依然存在。法律的保障和社会的支持是外部条件,而真正的觉醒,需要妇女自身在ABC社的领导下,认识到自身被压迫的根源,并为之斗争。
扫除黄赌毒,颁布新婚姻法,这些确是为社会新风尚奠定了基础,铲除了最表层的遗毒。然而,与封建主义旧思想、旧风俗、旧道德、旧文化的斗争,是一场更为隐蔽、更为复杂的持久战。重男轻女的观念、家族本位的伦理、逆来顺受的奴性……这些精神层面的枷锁,比有形的制度更难打破。
共和国认识到,只有当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普遍建立,彻底改变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思想存在的经济土壤;只有在ABC社的领导下,持续开展人民群众的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不断提高人民的觉悟水平;只有伴随着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新的、人民的文化,并使之逐渐成熟、深入人心,才能真正涤荡一切旧社会的污浊,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包括妇女的彻底解放。
这条路,才刚刚开始。李玉兰们的故事,也仅仅是这个宏大叙事中,一个微小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