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历5年的新年,星罗城的大街小巷比往年增添了更多热烈的色彩。不仅中心广场悬挂着巨幅宣传画,就连寻常巷陌的墙壁上也贴满了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的年画和连环画。同时,新落成的“共和国艺术宫”内,正在举办首届“工农兵美术作品展”,其中既有质朴的工人版画、农民剪纸,也有技法更为成熟、构思宏大的革命历史题材油画。
---
在明确了文艺的源泉并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之后,共和国文艺事业面临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如何处理 “普及” 与 “提高” 的关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先后次序问题,而是一个关乎文艺如何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最广大人民、并在服务中不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
共和国初建,百废待兴,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许多人是刚刚脱盲,甚至仍是文盲。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要求他们立刻去欣赏和理解结构复杂、意蕴深邃的“高级”作品,无异于筑空中楼阁。因此,普及工作具有紧迫的优先性。那些形式短小精悍、内容一目了然、情感直白热烈的文艺作品,成为了当下的主力军:
· 街头活报剧《三反风云》,用夸张的表演和通俗的对白,揭露贪污分子的丑态,宣传新政权的廉洁。
· 流行小调《搭枪卡之歌》,旋律简单易学,歌词充满战斗豪情,在战士和工人中广为传唱。
· 色彩饱满、构图饱满的新年画《工农兵大团结》,取代了旧时的门神和福娃,走进了千家万户。
· 连环画《白毛女重生记》,用连续的图画讲述故事,即使不识字,也能看懂一位农村女性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和在新社会获得新生的历程。
这些“下里巴人”的作品,如同精神食粮中的粗粮,虽不精细,却最能迅速填饱饥渴的心灵,有效地将新的思想、新的情感传递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
然而,共和国不能也不应永远停留在“粗粮”阶段。人民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水平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同时,更深刻地反映时代本质、塑造典型人物、展现复杂斗争、具备更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对于提升民族精神境界、记录伟大时代、满足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至关重要。这些“阳春白雪”式的作品,如大型史诗性油画《共和国诞生》、交响乐《红旗颂》、多幕话剧《黎明前的星火》等,其创作需要更深的艺术功底和更长的酝酿时间,其理解也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但是,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关键在于,不能将“普及”与“提高”视为两个孤立的、甚至对立的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
1. 普及是提高的基础: 广大人民是通过普及性的作品最初接触和接受新文艺的。这些作品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基本审美能力,为将来接受更高级的作品准备了观众和土壤。没有广泛的普及,提高就会失去根基,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 提高是普及的指导: 普及并非意味着永远粗劣和简单。普及工作本身也需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不断提升质量。那些优秀的、在普及基础上稍作提高的作品(例如情节更丰富的连环画、制作更精良的歌曲),能够更好地引导群众的欣赏趣味,推动普及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的高级作品,其成功的经验和艺术成就,可以为普及性的创作提供示范和借鉴,避免普及工作停留在低水平重复。
3. 动态发展与相互转化: “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是在不断地提高着”。今天被认为是“提高”的作品,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明天可能就会成为“普及”的欣赏对象。一部分优秀的作品,在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下,完全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接受。
“所以,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这一精辟的总结,为共和国的文艺工作指明了实践路径。它要求:
· 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提高”性作品时,必须心中装有人民,熟悉普及工作的状况,从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和生活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作品不脱离土壤,不变得孤芳自赏。
· 在进行“普及”性创作时,也要有追求,反对粗制滥造,主动学习和借鉴优秀作品的经验,力求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不断进步,用更好的“普及”作品来服务人民。
在红星集体农庄的俱乐部里,可以看到这种辩证关系的生动体现:墙壁上既有庄员自己创作的、歌颂劳动和集体的朴素墙报画,也悬挂着印刷精美的、共和国知名画家创作的《丰收图》;夜晚,庄员们既欣赏来自城里文艺工作队的简单快板表演,也开始尝试排演情节更复杂、人物更多样的多幕话剧《咱们庄里的变化》。
归根结底,无论是普及还是提高,其导向始终是明确的:为了人民服务,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 普及,是将革命的思想和文化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人民;提高,则是为了更深刻、更艺术地表现和推动这个伟大的时代。两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承载着共和国革命文艺事业,向着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宏伟目标,在辩证统一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