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未定稿
本书标签: 脑洞  作者脑洞大 

生活中的文艺

未定稿

共和国历4年的盛夏,一支由人民艺术学院师生和基层文艺骨干组成的“创作采风团”,背负着简单的行囊和沉重的速写本、录音魂导器,踏上了前往北部“红星集体农庄”的土路。他们此行,正是为了探寻那“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

---

在明确了文艺的政治属性和文艺工作者的立场任务之后,一个关乎文艺生命力的核心问题便凸显出来:如何提高创作水平? 共和国需要的,不仅是立场正确的文艺,更是能够打动人心、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文艺。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源泉。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

采风团抵达农庄时,正值麦收的关键时节。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每一位成员:无垠的金色麦浪在阳光下翻滚,康拜因收割机如同钢铁巨兽轰鸣前行,黝黑的脊梁在田埂间挥汗如雨,负责后勤的妇女们挑着绿豆汤和蒸馍穿梭不息,高音喇叭里播放着劳动竞赛的捷报和激昂的乐曲,空气中弥漫着麦秸的清香和汗水的咸涩……这一切,就是那“自然形态”的、“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矿藏。一位来自城市、习惯于描绘静物与肖像的青年画家喃喃道:“在这里,画室里那些精心摆布的模特和景物,真的‘相形见绌’了。”

“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

夜晚,在农庄的打谷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开始了。采风团带来了共和国搜集整理的旧帝国时期的一些绘画复制品和诗歌选集,其中不乏技艺精湛、描绘田园风光或贵族狩猎场面的作品。大家将这些“流”与眼前鲜活的“源”进行对比。

“看这幅《秋狩图》,技法固然精妙,但画中的农夫只是点缀,神情麻木,仿佛田地和收获都与他们无关。”一位青年评论员指出。

“还有这首诗,辞藻华丽,却把农民的辛苦浪漫化为‘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这是对真实劳动的遮蔽!”另一位学员补充道。

讨论明确了态度:“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比如,旧绘画中精湛的构图和笔墨技巧,旧诗词中凝练语言的能力,都可以作为“借鉴”,这能决定作品是“文”是“野”,是“细”是“粗”,是“高”是“低”,是“快”是“慢”。但“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单纯模仿古人的意境或照搬外国的话剧结构,被批评为“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采风团的成员们真正沉了下去。他们不再是客人,而是成为了农庄的一员。白天,他们与庄员一起劳动,体验收割的艰辛与喜悦;晚上,他们参加庄里的会议,听老农讲述土地改革的往事,听青年突击队员畅想农业机械化的未来。他们观察庄干部如何解决纠纷,体验拖拉机手学习新技术的挫折与兴奋,研究集体劳动中形成的新的人际关系,分析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庄员对共和国的不同感受。速写本上画满了各种动态的劳动姿态和饱经风霜的面容,录音魂导器里录下了夯歌、号子、田间笑话乃至夫妻争吵的真实片段。这些,就是“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

“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

带着丰厚的积累返回学院后,创作进入了关键阶段。一位雕塑家准备创作一件名为《丰收的见证》的作品。他没有简单地复制某个庄员的形象,而是综合了多位老农的特征:那双见过旧社会苦难而更珍惜新社会的深邃眼睛,那张因长期风吹日晒而布满皱纹却洋溢着满足笑容的脸庞,那双因常年劳作而骨节粗大、紧紧握着饱满麦穗的手……他将这些特征集中于一个形象上,使其比任何一个具体的庄员都更典型,更强烈地表达了翻身农民的自豪与喜悦。

一位剧作家则以农庄里真实发生的“改造二流子”事件为蓝本,进行创作。他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将懒惰、转变、成长为积极分子的过程集中在几个关键的戏剧冲突中,使得人物的转变比现实中的原型更理想,也更带普遍性,旨在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教育那些仍有落后思想的人。

最终,当反映农庄生活的画作、雕塑、剧本和歌曲在共和国美术馆和剧院展出、上演时,观众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力量。这力量,正源自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以及共和国文艺工作者们对其进行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和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提炼。

上一章 文学战线 未定稿最新章节 下一章 普及与提高